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2)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2)

2025-03-31 02:05:53

其次,《哀二世赋》是在整个赋史上第一篇直斥秦朝暴政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思想倾向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只有158个字,写得情致蕴藉、感慨深沉,与《天子游猎赋》形成鲜明的对照,开创了后代抒情小赋的先河。

再次,《长门赋》在赋史上是第一篇描写被锁闭深宫中妇女的作品,通过表现她们内心的孤独和哀愁,揭露了封建宫廷内部的阴森与黑暗,算得上是文学史上宫怨体的滥觞。

这个作品通过描写景物来烘托气氛,用情景交融的笔触把人物的感情写得委婉动人,对后代的宫怨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总之,这几个第一加在一起,足以使司马相如成为汉赋的第一大家。

此外,司马相如还是汉代非常有成就的散文名家,他的散文流传到今天的有《谏猎疏》、《封禅文》、《谕巴蜀檄》、《难蜀父老》等。

写《谕巴蜀檄》是因为当时唐蒙从巴蜀通夜郎,由于处置不得当,引起巴蜀民众的强烈惊恐,汉武帝就命司马相如责备唐蒙,并作文告谕巴蜀民众,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唐蒙发军兴制等举措并不是朝廷的意思;另一方面还要求巴蜀吏民理解和支持通西南夷的行动,以至很快达到安定人心的目的。

《难蜀父老》写在元朔元年。

当时为通西南夷而修理道路的工程开展已有两年,但还没有修通,民力消耗很大,朝中的一些大臣认为通西南夷没有任何作用。

但是,司马相如极力主张恢复秦朝已在西南地区设的郡县,而且得到武帝的赞同。

于是,他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并获得成功,为加强汉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和发展多民族的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谏猎疏》约写在元朔六年。

实际上,司马相如跟随汉武帝到长杨宫(《三辅黄图》载:长杨宫,在今周至县东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备行幸)打猎时就写了此文,从保卫皇帝安全、防止发生意外的角度来劝武帝不要自击熊豕,驰逐野兽,但还没有进一步指出耽于田猎给人民造成的危害。

此行返回时路过秦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7年被逼自杀后埋葬的春宫,司马相如触景生情地写了《哀二世赋》,用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来对武帝进行讽谏。

这三篇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语言畅达有力,其中《谕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两篇对后代的政论性散文影响很大。

东晋李充在《翰林论》中说:盟檄发于师旅,相如《谕蜀老》(即《谕巴蜀檄》)可谓德音矣。

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指出: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人随者也。

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

他们对这两篇文章都做了很高的评价。

《封禅文》是司马相如在临终时留下的遗札,颂扬了大汉之德,还主张举行封禅典礼。

他的出发点仍然是颂扬国家的兴盛强大,体现中央王朝的声威。

但是文章对西汉王朝的溢美太过强烈,有周颂的遗风,因而在历史上起了消极作用。

但从整体上看,其语言的运用和形式的发展还是对汉代散文作出了贡献。

2000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有着很高的声望,两汉作家大多数对他十分佩服。

如司马迁在整个《史记》中为文学家立的传,唯一的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太史公心中的地位。

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超过贾谊。

后来的历代文学家或者把司马相如与司马迁相提并论,或者把他与枚乘并称枚马,与扬雄并称扬马,加以推崇。

南朝梁沉约说:周室既衰,风流弥着。

屈平(即屈原)、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李白写道: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他还用司马相如来自比,自称为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边塞诗人岑参称颂司马相如为: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

韩愈则认为: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

明代的张溥说:《子虚》、《上林》非徒极博,实发于天材。

扬子云锐精揣炼,仅能合辙,犹《汉书》于《史记》也。

清代姚鼐指出:昌黎(韩愈)诗文中效相如处极多,如南海碑中叙景瑰丽处,即效相如赋体也。

这样的评价已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