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3)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3)

2025-03-31 02:05:53

二、扬雄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

年少时的扬雄非常喜爱学习,博览群书,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并以此品格立身。

扬雄40岁时开始游历京师,并得到当时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的推荐,与王莽、刘歆并列为郎。

哀帝初年,他又和董贤同朝为官。

扬雄一生写了许多著作,辞赋代表作有《羽猎赋》、《长扬赋》、《甘泉赋》、《河东赋》四篇,主要内容都是为汉王朝歌功颂德。

从形式上讲,这四赋主要是模仿司马相如的赋而作,当然其中也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司马相如的赋重点在于铺陈和讽谏,而扬雄的赋只注重讽谏。

由于扬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价值,文学史上将其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

扬雄的《逐贫赋》是以贫为有生命的人物,假托自己对贫进行责难,让贫与自己争辩,最后被贫说服,认为贫是好事,是有独创性的。

作品用鲜明的对照笔法写出了对贫富对立、穷达殊途的不满,讴歌了崇尚简朴的古代帝王,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这在当时的赋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扬雄的《解嘲》是一篇近于谈理的赋,主要谈论当时朝廷上的庸人占位而贤者遭疑,以至无法施展自身才能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采取了默默者存、自守者身全的厌世态度。

扬雄在早年非常推崇司马相如,作赋也模仿他。

但到了晚年,当他认识到赋在表面上是劝百讽一,而实际上是劝而不止的特点后,便毅然指出汉赋的根本弱点。

关于赋,扬雄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他看到赋的特点,同时也要求赋必须含有讽谏,就是则,也就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三、诸葛亮诸葛亮画像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樊市塑有一尊铜像,铜像人物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英姿勃发,凝视着远方。

这就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着千古良相美誉的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

他的父亲诸葛珪曾做过汉末太山郡丞,母亲章氏。

他有兄姊弟五人,长兄诸葛瑾,弟诸葛均,此外还有大姐和小姐。

大约在诸葛亮二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章氏去世,父亲为了抚育几个孩子又娶了一位妻子。

大约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诸葛珪又去世了。

此后,他靠叔父诸葛玄(当时的名士)抚养。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13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

不久,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得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

到达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创办的学业堂读书。

此后,他的两个姐姐先后出嫁。

一个嫁给了当时的襄阳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一个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

大约在襄阳城内度过了二三年的光景,诸葛亮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

失去了生活依靠但又不愿意在刘表处做官的诸葛亮就迁居到离襄阳20余里的隆中,从此过上躬耕苦读的生活,这一住就是10年。

正是在这段时期里,诸葛亮从一位普通的青少年逐步成长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