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
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到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询问统一天下的大计。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先夺取荆、益两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而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这不仅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
从此,刘备的事业出现转机。
著名的《隆中对》就出自这次谈话: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隆中对》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华和长远的政治抱负。
208年,曹操率30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出使东吴,以他的大智大勇说服东吴抗击曹操,从而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获得立足之地。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担任丞相。
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时,召诸葛亮嘱托后事: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
诸葛亮急忙痛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受封为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便处理日常事务,并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都由诸葛亮控制。
诸葛亮执政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
刘备死后,东吴虽然继续向魏称臣,但还没有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有大军驻扎在蜀边境。
诸葛亮就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而和魏断绝关系。
那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的时候,受东吴的策动而发生叛乱,严重威胁到蜀汉的后庭。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
经过两年的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决心平定南中叛乱。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对南中进行征伐。
在这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他心悦诚服。
平叛战斗结束后,把南中的四郡分为六郡,叛乱的中心建宁郡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百姓为官吏,达到了不留军队、不运粮草也能使这里得到治理的目的。
随后征调南中的万余家青羌入蜀,用青壮年组成五部骑兵,号称飞军,并设立庲降都督来掌管南中军政。
一切处理妥当后,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年)三月,诸葛亮将写好的《出师表》呈于后主刘禅,然后率军到达汉中,准备北伐。
他先在汉中练兵一年,然后北攻。
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很快投靠蜀。
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防守为主的战略。
蜀军起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让赵云、邓芝率领一支人马据守箕谷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率领一支人马为先锋驻守街亭。
但由于马谡的指挥不当,蜀军在与魏军的交战中大败,丢失了街亭。
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
此时,诸葛亮流着眼泪将马谡斩首,并上书后主,自贬三级,用右将军的身份履行丞相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