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六年(228年)冬,魏军分三路攻打吴国。
当时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
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20余日,但因粮食用尽,只得退兵。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兵北伐,并攻占魏武都、阴平二郡,此时的诸葛亮又担任了丞相。
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来两人同受刘备托孤,皆是辅臣。
直到建兴四年,两人的关系还很好,诸葛亮在给孟达的信中还曾称赞李严。
但没过多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他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一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一锡车马,二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鈇钺,九锡秬鬯)。
诸葛亮看后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地批评了李严。
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和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
此时的李严却讨价还价,要求诸葛亮从益州的东部划出五郡来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
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答应了他的条件。
建兴七年(229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一些问题,其中着重说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有引起诸葛亮的重视。
建兴八年(230年),魏军准备分三路攻打蜀国,诸葛亮再次要求李严带两万军队到汉中去坐镇,李严这次仍讨价还价。
诸葛亮依然做了让步,任命李严之子接替李严的工作,他这才执行调动命令。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要求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但李严没有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
诸葛亮退军以后,李严又欺骗朝廷说这次退兵是为了诱敌。
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意惊讶地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此后,诸葛亮拿着李严的书信为证据,和许多将士一起签名上表,将李严免为庶人并流放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用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
这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却迟迟不发兵,直到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住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口),然后进攻襄阳,而孙权自己率大军围攻合肥的新城。
魏明帝当时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于是亲率水军东征,让司马懿坚守不战,欲使蜀军粮草断尽后自行退兵。
但孙权在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自己成了主战场,这样很吃亏,于是命令全线撤军。
诸葛亮鉴于以前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
这一年8月,诸葛亮因突患急病,暴死于前线,年仅54岁。
蜀军只得全线撤军,诸葛亮生前留下的遗嘱是: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可。
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的一生共有两个27年。
第一个27年(207年以前),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学有所成时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
这不是出于偶然,而是有客观道理的。
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正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
第二个27年(207年到234年),则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
无论先主还是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其次,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