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至乾元二年(759年)。
安禄山起兵后,杜甫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于是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自己一人北上投奔灵武,不幸的是被当时的叛军截获并送往长安。
杜甫被困半年之久,看到京城的荒凉,又听到唐军两次反攻,但先后在陈陶、青坂全军覆没的消息,悲愤之下写出了《春望》、《悲青坂》、《悲陈陶》、《哀江头》等诗。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官任左拾遗。
不久又因触怒肃宗而遭到审讯。
当年8月,他在探视妻子时完成了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的凄凉和贫穷的家境。
9月,唐军收复长安,一月后又收复洛阳,肃宗在十月底返回京城,杜甫陪同回到长安,仍担任左拾遗。
次年的五月,杜甫受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的影响而被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759年)春,杜甫到河南探视旧居,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百姓遭受官吏的残酷压迫,写出了著名的《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杜甫回到华州时已是初夏,此时朝廷内李辅国专权,杜甫对政治很失望,于立秋后弃官前往秦州。
他在秦州呆了不满4个月又前往同谷,在同谷停留1个月后走上艰难的蜀道,并于年底到达成都。
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到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的11年内,杜甫在蜀中生活了8年,在荆、湘居住了3年。
杜甫在《咏怀古迹》中称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实际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算安定。
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杜甫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结束了4年的流离转徙生活。
上元二年(761年)末,严武来成都担任成都尹兼御史中丞时,曾给杜甫许多帮助。
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
广德元年(763年)春,延续了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惊喜欲狂,认为有希望重回洛阳,于是脱口唱出了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也是杜甫生平最快乐的一首高歌。
但国内混乱的局面还没有彻底结束,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
杜甫对此表示出了无限的关切,在《早花》中写道: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广德二年春,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在当年三月回到成都。
严武举荐其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杜甫虽然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住了几个月,但不习惯幕府生活而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同意了他的请求。
永泰元年(765年),严武突然病故,杜甫失去依靠,只得在当年五月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他在《去蜀》中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结束了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
当年9月,杜甫到达云安,当时因患病无法继续前行,直到次年的暮春病势减轻后才迁往夔州。
他在夔州居住了2年,创作了400余篇诗作,占其一生诗作的2/7。
诗中的内容多是歌咏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险要的山川,反映蜀中的动乱和对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较之以往增加了不少。
此时杜甫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等不断缠绕着他。
由于夔州气候恶劣,朋友又少,杜甫便在大历三年(768年)的正月起程,2个月后到达江陵,本想北归洛阳,但因河南兵乱,无法成行,只得在江陵住了半年,在公安居住了几个月,年底到达岳阳,并创作了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岁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