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10)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10)

2025-03-31 02:05:53

大历四年(769年)至五年(770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2年,来往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没有定所,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度过。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小舟中,终年59岁。

逝世前,他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依然是以国家的灾难为念。

杜甫死后,灵柩停在岳阳,宪宗元和八年,他的孙子杜嗣业将其移葬在河南首阳山下。

在漂泊西南的11年里,杜甫共创作了1000余首诗,占其一生诗作的73%,大部分为绝句和律诗,还有长篇的排律。

杜甫在诗中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行径进行深刻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他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来反映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进行创作,风格多样、语言精练,并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他的《春望》、《羌村》、《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为后人所传诵。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对后世的诗作创作有很深远的影响。

六、薛涛薛涛(?—832年),唐代著名女诗人,字洪度,陕西长安人。

父亲薛郧是京城的一名小吏,安史之乱后居住在成都。

薛涛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长得貌美聪慧,小时候就有过人的天赋,8岁就能作诗,并通晓音律,其父曾以咏梧桐为题吟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马上对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她的对句似乎预示了她一生的命运。

薛涛14岁时,父亲去世,家庭从此败落。

薛涛和母亲裴氏相依为命,由于生活所迫,她凭着过人的美貌和对诗文、音律的精通,在欢乐场上侍酒赋诗、弹唱娱客,被人们称为诗伎。

薛涛一生创作了500多首诗歌,但流传下来的不多,只有明代人收录她的诗词而著就的《薛涛诗》,其中只收录有薛涛的89首诗词。

唐德宗时,韦皋为剑南节度使,统略西南。

他是一位能诗善文的儒雅官员,当听说官宦之后的薛涛诗才出众后,就破格把乐伎身份的薛涛召到帅府,侍宴赋诗。

于是,薛涛就成为供镇守成都各地的军事武官娱乐所用的乐伎。

有一次,韦皋请她应席赋诗,薛涛不假思索地以谒巫山庙为题,作诗道: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听后大加赞赏。

一年之后,韦皋爱惜薛涛的才气,准备奏请朝廷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虽然这一提议没有实现,但女校书的名字却不胫而走,她同时还被称为扫眉才子。

随后,韦皋因镇边有功而受封为南康郡王,从而离开成都。

由于薛涛家门前有几棵枇杷树,韦皋就用枇杷花下描述她的住地。

从此,枇杷巷就成为妓院的雅称。

随着薛涛名气的增大,韦皋嫌其太过招摇,便将她贬到松州,薛涛在途中写下了十首著名的离别诗,总称为十离诗。

此后数十年间,剑南节度使更换了11任,而每任节度使都被她的美貌与才华吸引,她的地位远远超过一般的绝色红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