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曾自言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言当世之要,为了施之于今。
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一整套关于政治革新的主张,认为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必须审势、定所尚。
其次,他还主张尚威,加强吏治,以此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从而振兴大宋王朝。
曾巩曾说苏洵颇喜言兵,而他的《权书》十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制敌》、《上韩枢密书》和《上皇帝书》等文章都论述了一些军事问题。
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借古讽今地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审敌》则更进一步地揭露了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就是残民。
在《兵制》中,他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强国主张。
《权书》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战略战术问题。
在《项籍》中,他又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并且强调以强攻弱、避实击虚、善用奇兵和打速决战、疑兵、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写的论文见解颇为精辟,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并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出胸中之言,还主张文章应该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除此之外,他还对不同文体的要求和写法进行了探究,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其中就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进行了非常精当的评论。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有着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曾在《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中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曾巩在《苏明允哀词》中称赞他的文章为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他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但又富于变化。
他在《上田枢密书》中自评道: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他的抒情散文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许多优秀的篇章。
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在《张益州画像记》中,讲述了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则是借物抒怀,赞美了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诗虽然不多,但内容很有见地,如《颜书》、《答二任》、《忆山送人》、《欧阳永叔白兔》、《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是佳作。
宋书《石林诗话》中称苏洵的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
但从整体来看,他在诗方面的成就仍远逊于散文。
苏洵的著作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留存于后世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十五卷等。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第一次走出四川到京城考试,第二年和弟弟苏辙考中同榜进士,深受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嘉祐六年(1061年),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幼年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后来,父亲苏洵在汴京病故,他请假扶丧回归故里。
熙宁二年(1069年),回到朝中任职,由于不认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所以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年)至元丰初期,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年)因诗文诽谤朝廷而获罪下狱,后侥幸获释,被贬到黄州。
后来,因哲宗亲政大量启用新党,苏轼被一贬再贬,最终到了海南。
宋徽宗登基后,大赦天下,苏轼得以返回京城,但在经过常州时逝世,享年66岁。
生前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