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14)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14)

2025-03-31 02:05:53

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流传于后世的有2700多首。

他的诗有一个最突出的主题:同情人民、关心生产。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脍炙人口。

如《游金山寺》、《望湖楼醉书》、《望海楼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就细致地描绘了长江的夜色、江南的晴雨和西湖的胜景。

《百步洪》、《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登州海市》等作品则逼真地描写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

他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特点,还能写出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

如:他在岭南写的农村景物诗就充分体现出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和普通自然的小景中领悟新意妙理,从而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琴诗》、《题西林壁》、《泗州僧伽塔》等就是即景寄意。

还有一些诗满含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的精神。

此外,苏轼还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石苍舒醉墨堂》、《书王定国所藏烟江迭嶂图》等。

苏轼的词恰似北宋词坛的一阵清风,既影响了当代,又为词体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从现存的300多首词来看,苏轼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用来写爱情、离别、旅游等,还用来描绘农村生活、报国壮志、贬居生涯等。

他用笔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并在词中更多地倾入了自我个性。

如《满江红》江汉西来就是一篇即景怀古的词,《定风纱》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在徐州,他写的五首《浣溪纱》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描绘了白叟、黄童、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不同的农村人物。

苏轼散文中的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与《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一同被传诵为名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力求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其次,他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

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丰腴跌宕。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倾注了毕生的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在《答谢民师书》中,主张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更要敢于独创。

他比较重视文学创作技巧的探讨,《答谢民师书》中写道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事物了然于心,这就触及到了文学创作的规律。

他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他的文学观,致使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具有独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