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15)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15)

2025-03-31 02:05:53

苏辙(1039—1112年),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在19岁时与兄长苏轼一同考中进士。

嘉祐六年(1061年),又和兄长苏轼一起考中科举。

当时,由于奏乞养亲而没有担任官职,后来曾担任大名府推官。

在第二年的同试制策时,苏辙染上疾病,宰相韩琦非常爱惜他的才华,为了使其也能赶上,他上书仁宗皇帝,将制科考试推迟到二十日。

苏辙果然不负厚望,并深受仁宗的褒奖。

熙宁三年(1070年),苏辙上书神宗,讲述法不可变,又写信给王安石,严辞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年),他出任河南的推官,元丰二年(1079年)因苏轼作诗谤讪朝廷而被祸及入狱。

于是,他上书请求用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苏轼赎罪,但没有被朝廷认可,还被贬监筠州为盐酒税。

元丰八年(1085年),旧党重新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后进升为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

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他身为吏部尚书而出使契丹。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的亲政使得新法重新得势。

苏辙因上书反对时政而于绍圣元年被贬官。

崇宁三年(1104年)在颍川筑室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从此过上田园隐居的生活,死后被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前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和《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等。

苏辙的学问深受其父、兄的影响,以儒学为主,倾慕孟子又遍览百家书籍。

擅长写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中曾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对当时政局的分析一针见血。

在史论方面,他和父兄一样古为今用。

《六国论》在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持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依然安乐腐败的现实。

《三国论》则把刘备和刘邦相比,从而评论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赶苏轼,存世诗作为数不少,但与苏轼相比,无论是思想还是才力,都要显得逊色一些。

他早些年的诗作大都描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的唱和之作甚多,但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于苏轼。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很多,写出了《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而又寓意深刻的诗,艺术成就超过早期。

还如《南斋竹》中就有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

行到南窗修竹下,怡然如见旧溪山。

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苏辙作诗有自己的主张,他的《诗病五事》就是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

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种看法在宋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九、杨慎杨慎(1488—1559年),明代大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朝少师杨廷和之子。

他少年时非常聪颖,11岁能作诗,12岁所作《古战场文》令人看后惊叹不已。

其长大后入京写有《黄叶》一诗,受到李东阳的赞赏。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考取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修撰《武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