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广泛吸取六朝、初唐诗歌的长处,形成了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
如《滇海曲》十二首、三峡《竹枝词》九首等,都有乐府的遗韵。
他的《垂柳篇》则深具初的风范。
《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
真如谢朓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
抒发了行役倦苦的情怀,别出新境。
此外,杨慎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长处,以此丰富自己的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用的就是绵州民歌,后缀有四句送行语。
杨慎的著作很多。
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推慎为第一。
除诗文之外,杂著有100多种。
四川省图书馆编撰的《杨升庵著述目录》达到298种。
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另有《升庵外集》一百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二十六卷等。
词、散曲、弹词则辑有《陶情乐府》四卷,《升庵长短句》三卷,《二十一史弹词》十二卷等。
十、秦良玉秦良玉塑像提到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们往往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真正被被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秦良玉一人。
秦良玉(1574—1648年),女,字贞素,又名秦素贞,忠州(今忠县)人。
她是一位苗族女子,由于家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被汉化,但她仍然保持着苗族强悍和崇武的特点。
明神宗万历二年,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
父亲秦葵饱读诗书、见识广大,算得上是一方名士,生有三男一女,良玉排行老三,上有哥哥秦邦屏、秦邦翰,下有弟弟秦民屏。
由于自幼深受封建家庭执干戈以卫社稷思想的影响,良玉自幼跟随父亲操练武艺并演习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难以企及的军事才能,素以饶胆智、善骑射、熟韬略、工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著称于世。
幼年时代,她就说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
也就是从那时起,秦良玉就树立了掌军挂帅的雄心。
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长得如花似玉、聪慧伶俐,深受父母宠爱。
父亲依照汉家风范,每天教良玉诗书字画,同时也依照苗家的传统训练她舞枪弄棒、骑马射箭。
她和兄弟们一起长大,不但在诗书造诣上超过兄弟,就是武功也和他们不相上下,父亲经常夸她是一位奇女子。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刚满20岁的秦良玉嫁给了石砫宣抚使马千乘。
石砫离秦良玉的娘家不远,是一个以苗族人为主的郡县,朝廷在当地设置宣抚使统辖归顺大明的苗人。
马千乘不是苗人,祖籍在陕西的抚风,由于祖上曾立了战功而被封为石砫宣抚使,官职世代沿袭,最后传到马千乘身上。
当时的石砫地处偏远、民风慓悍,经常出现叛乱,作为宣抚使的最重要职责就是训练兵马、维护安定。
自从秦良玉嫁到马家,她的一身文韬武略就派上了用场,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帮着丈夫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白杆兵。
所谓白杆兵,就是拿白杆长矛为主的部队,而白杆长矛是她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一种武器。
这种武器用结实的白木做长杆,上面配上带刃的钩,下面配上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砍、拉都可以,环可以做锤击的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可以做越山攀墙的工具。
马千乘就是依靠数千人马的白杆兵而威镇四方。
结婚后,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