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18)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18)

2025-03-31 02:05:53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的生苗部落举旗反叛。

他们四处攻击、烧杀抢掠、非常残暴。

朝廷马上派兵进剿,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的三千白杆兵就在其中。

白杆兵有着自身的优势,在播州的战争中令叛军闻风丧胆。

白杆兵由于战功卓著而被列为川南的有功之军,秦良玉第一次参加大战就立下汗马功劳,女将军的英名由此远播。

但是,在班师凯旋的路上,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砫后又因接待不恭而得罪了当时的内监邱乘云,被投入狱中。

由于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马千乘病死在狱中。

马千乘死后,朝廷认为他并无大罪,因此保留了石砫宣抚史的世袭职位,但继承人马祥麟年龄尚幼,而秦良玉作战有功又文武兼长,于是就授命她继任丈夫的官职。

秦良玉是一个坚强的女人,接过丈夫遗留下来的千斤重担后,继续训练白杆兵,管理石砫民众,保住了石柱的安谧昌平。

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朝廷派其兄秦邦屏率三千白杆兵赴沈阳,决战浑河(今永定河)。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秦良玉率兵北上抵御后金,因镇守榆关有功,熹宗封其为二品,给予封诰,并赐忠义可嘉的匾额。

同年9月,她奉诏转战重庆、成都和泸州等地,因屡立战功而被熹宗授予四川都督佥事,充总兵官。

这时的她已经50开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不但没有使她衰老,反而愈加英姿飒爽。

叛乱平定只是暂时的。

数年之后,贵州一带有个叫安邦彦的匪首自立为罗甸王,公然反抗朝廷。

朝廷命秦良玉率白杆军前去平乱。

没过多久,她就平定了叛乱,消灭了安邦彦,但弟弟秦民屏却战死沙场。

明思宗听到捷报后,派特使携带大批赏赐物品犒赏白杆军,还在平台召见了女将军秦良玉。

明思宗见到她后,感慨万千,当即挥毫作诗,用御笔亲誊后赐给了秦良玉: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秦良玉叩谢圣恩后,班师回石砫。

10多年后,起义军张献忠进入四川,此时已经68岁高龄的秦良玉不畏强暴,再次披挂上阵,率领白杆兵誓死抗拒、连战连捷,直到张献忠败亡,起义军也没能踏入石砫半步。

清顺治五年(1648年),端阳节过后,75岁的秦良玉检阅白杆兵,在迈下桃花马时,身子一歪,离开了人世。

她被葬于石砫县东3公里处、龙河北岸的回龙案(今石柱县大河乡鸭桩村),其墓碑题有: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夫人墓。

郭沫若曾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

十一、杨锐杨锐(1857—1898年),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清末维新派。

最初是张之洞的弟子,1889年被清廷任命为内阁中书,参加《大清会典》的修纂。

书成之后,升为内阁侍读。

在任职期间,曾尖锐地批评慈禧在颐和园内大兴土木、游乐等。

1894年中日交战,他坚决支持对日宣战。

1895年春夏间,他与在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举人一起上书清廷,请求变法,此为公车上书。

当年9月,他又与康有为等人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其在京师创办了蜀学会并列名保国会,同时还创办了蜀学堂。

光绪帝宣布变法令后,他领四品卿衔,担任军机处章京并参与新政。

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生前著有《说经堂诗章》、《随史补遗》四十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