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二 章 巴蜀文化交融(6)

第 二 章 巴蜀文化交融(6)

2025-03-31 02:05:52

巴蜀文化与南亚文化在文字上也有一定的源流关系,印度文字虽然与中国商代文字存在一定差异,但和三星堆后期的刻符有着紧密联系,这就说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也对巴蜀文化有一定影响。

六、巴蜀文化与近东和欧洲文化三星堆出土文物三星堆文化是巴蜀文化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不仅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先进性,还在于它吸收了古代近东甚至欧洲的古代文明。

在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金杖,其芯是木质的,外层用纯金皮包卷,且金杖上端有一节长约半米的平雕纹饰。

由于这些文物中只出现了一根精美的金杖,因此可以肯定它是一个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权杖。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通常都是将鼎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从来没有出现过用杖作为权力象征的现象。

近东地区以及古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区,则普遍用权杖作为国家权力或者宗教权力的象征。

三星堆金杖从外形上看,与西亚和埃及的权杖很相似,图案内容也很接近,而且比西亚和埃及的权杖出现得晚一些,因此可以说三星堆金杖是吸取了近东文化和欧洲文化中权杖的形式而制成的。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还有用纯金做成的金面罩和大量青铜人物雕像:全身人物雕像、人头雕像、人面像。

其中金面罩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是没有出现过的,直到现在也只在四川(古巴蜀)地区发现了这一例,而且在文献和考古资料中也找不到相似文化元素的存在和来历,也就更无法找到它们发生、演变的痕迹了。

在世界范围内,近东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和最早使用黄金制作面罩的地区。

此外,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像的面部形态和中国古代文化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些青铜人物雕像大多是高鼻子、深眼睛,下巴上还留了一周胡须,体现了近东地区居民的面部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这些青铜人物雕像都是大睁着眼睛,一脸的庄严肃穆,而且双眼在整个面部处于突出地位,这和近东地区雕像的风格也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三星堆文化中的人物雕像和黄金面罩同近东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甚至很有可能是吸取了近东文明中的部分艺术文化元素而创作完成的。

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的前提是两者曾发生过接触,那么古代巴蜀人是怎样和近东以及欧洲人进行接触的呢?通过历史资料和考古研究发现:古代的巴蜀人和近东以及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实现的。

在古代,巴蜀地区盛产蜀锦,而蜀锦是经南方丝绸之路传到南亚,然后再传到近东和欧洲地区的。

《旧约全书》中就有关于中国丝绸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出: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巴蜀地区的丝绸就出现在西亚地区,而且在公元前4世纪,欧洲的希腊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赛利斯一词,它的意思就是丝绸。

由此可见,古巴蜀的丝绸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近东和欧洲等地,而这种贸易的交往势必会带来文化间的交流,这就为巴蜀文化与近东文化、欧洲文化的相互借鉴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