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杨锐等6人被押到刑堂行刑。
听完圣旨后,他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慈禧等人炮制的伪旨。
他们被押到西门外菜市口。
就刑后的杨锐血喷丈余,观看的人无不惊叹。
百姓将他的尸首暂殡于北京清字庵内,后来由他的儿子杨庆昶送回四川绵竹县安葬。
杨锐善于作赋,如《剑阁赋》和《烷花草堂赋》等篇就是他的上乘之作。
但他最擅长的还是诗歌。
起初,他喜欢杜甫诗作并模仿着写,但后来改学苏轼后,诗的格调变得清新豪迈。
如《前蜀杂事》:王气青城久发祥,旋看兔子上金床。
红旗一簇愁眉锦,跨取西川作帝乡。
虽然他出身在封建家庭,但时时为国家和人民担忧。
在最成功的《红叶》诗中,不但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失望,诗的结尾写道:征衫踏遍板桥霜,红树关山引恨长。
鱼网几家乘晚渡,鸟啼无数送残阳。
深林月出明官道,古木风高见驿墙。
莫怪长年多感触,谢亭回首鬓毛苍。
杨锐生前著有《说经堂诗草》、《隋史补注》若干卷、《政学笔记》一卷和《北征日记》一卷,还曾辑注过《晋书》。
但由于他是康党,所遗文稿大多抨击时弊,涉及慈禧、荣禄、刚毅、袁世凯的很多,因此当时的人们不敢藏匿,大多数被销毁、散失,传世很少。
十二、刘光第刘光第遗著刘光第(1859—1898年),清末维新变法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近代诗人。
字裴村,四川富顺人,祖籍福建,著有《介白堂诗集》、《衷圣斋文集》等。
刘光第在幼年时,父亲就已去世,家境贫困。
母亲王氏在艰难中送子读书,每天只能买三文钱的豆渣作菜。
但她对刘光第的学习管得非常严,光第往往三更回家,鸡鸣时就起床。
光绪六年(1880年),21岁的刘光第参加县考,考为童子试的第一名。
在当时的县官陈锡囹的赏识和帮助下,他继续攻读,游学于成都锦江书院。
他23岁考中举人,24岁中进士,担任刑部广西司主事之职。
刘光第在刑部供职有10多年。
在此期间,他居住在修复寓所,除了上班办理公事外,从不结交权贵应酬筵席,经常闭门读书埋头著作。
当时刑部受贿成风,刘光第不但不接受,而且办事谨慎、一丝不苟。
有一次,刑部司寇因受贿而要他枉法之,他严词拒绝,得罪上司而失去了升官的机缘。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刘光第非常关注战局,但所听到的消息却是清军接连战败,于是奋笔写出了《甲午条陈》,除了要求严明赏罚、下诏罪己、隆重武备外,还尖锐地指出:自古政出多门,鲜有成事,权当归陛,乃得专图。
还让光绪帝自己掌权搞好国家,不要受慈禧的摆布。
上司见到这段文字不敢代为上奏,申斥他说:讲这种话,轻一点讲是‘标新希进’,要充军;重一点讲是离间两宫,挑拨帝后母子关系,要就地杀头的。
1898年2月,维新运动逐渐走向高潮,保国会成立。
刘光第和友人杨锐等人一起前往参加。
6月11日,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并命康有为参赞新政开始实行变法。
通过康有为向光绪帝保荐,刘光第被召见。
他向光绪帝力陈国势艰危,与中外积弊,非力矫冗滥,无以图治的变法主张,由此受到光绪帝的赏识。
次日,光绪帝即授予刘光第四品卿衔,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合称军机四卿,参与维新变法,总揽朝廷的纳谏大权。
刘光第与谭嗣同同值一班,整天批阅奏文,拟出处理意见后呈给光绪皇帝裁夺。
但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激化了朝廷内部的斗争。
9月11日,湖南守旧党曾廉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罗织了很多罪状,并上书请杀。
光绪帝将其交给谭嗣同,逐条给予驳斥,谭嗣同表示愿以百口保康、梁之忠,若曾廉之言属实,臣嗣同请先坐罪。
刘光第见状也挺身而出,在谭嗣同的驳语后写道:臣光第亦请先坐罪。
对于此事,梁启超后来专门谈过,他说:裴村之在京师,闭门谢客,故过从希焉。
南海先生则未尝通拜答,但于保国会识一面。
而于曾廉之事,裴村以死相救。
呜呼,真古之人哉!古之人哉!维新派被捕后,刘光第也在军机处被捕入狱。
翌日,在京做官的四川人联名具疏,要求释放刘光第、杨锐等人。
但未加审讯,慈禧就下令将所有人员处死,时间为9月28日。
刘光第当即提出抗议:未讯而诛,何哉?在去刑场的路上,他叹息道:吾属死,正气尽!临刑时,他又一次提出质问:祖制虽强盗临刑呼冤,当复讯。
吾辈纵不足惜,如国体何?如祖制何?监斩者无话答对。
受刑后,虽然头被砍了下来,身躯却挺立不化,围观的群众纷纷拿出香蜡纸烛为他招魂。
刘光第死后,家乡人把他的灵枢寄放在莲花庵内,外省前来吊唁的人数以百计,而京城的吊唁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