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从小就喜爱文学,他所著的《衷圣斋文集》中共收录了包括家传、墓志、游记、杂感等在内的54篇散文、260首诗歌。
相传刘光第经常是积稿逾尺厚,生前他也说新诗满竹树,未肯与人传,由此可知其作品散佚很多。
刘光第最喜欢读杜甫、韩愈的诗,也擅长作诗,风格介于韩、杜之间,题材大多以咏诵自然风光和感慨时事为主。
他歌咏的对象大多是巴蜀的古松、寺阁、津渡、幽林,以及生长在那里的松鼠、蜻蜓、八哥等。
他留下的关于号称天下独秀的峨眉山的诗就有40余首。
其中的《峨眉最高顶》中写道:白龙地上走轻雷,万瓦如霜日照开。
诗客人天争秀骨,神僧埋地结真胎。
三秦鸟道衣边接,六诏蛮云杖底来。
南北风烟通一气,雪山西望是瑶台。
他在《上鲍爵帅春霆时方大修第》诗中写道:将星耿耿钟夔岳,时局艰难待枕戈。
臣子伤心在何处?圆明园外野烟多。
这些都表达了他的一颗臣子之心。
十三、廖平廖平(1852—1932年),我国近代著名经学家,清末今文经学派的代表,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原名登廷,字季平,号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恰恰反映了他思想与经学的变化过程。
他出身于贫困人家,父亲名复槐,号继诚,为人正直,虽然识字不多,但深明大义,常常替人排忧解难,很得乡亲们的信任。
其父早年为地主放牧牛羊,后来在镇上开了一家磨房和一家糕饼店,操持着一担谷子三斤米,一张薄饼一铜钱的小本经营。
母亲雷氏为人娴静,精于女红,可以说是无所不通。
这对勤劳的夫妇早出晚归艰难地哺养着6个儿女,廖平是他们的第四子。
在廖平五六岁的时候,家乡连续两年天旱,收成锐减,廖家的磨坊和烧饼铺只得关门。
由于灾荒四起、饿殍遍野,廖平的父亲带领全家外出逃难,最后来到仁寿县的大愿寨。
没想到,大年三十,廖平出于对富家张灯结彩的羡慕,自己做了一盏灯笼,灯笼却失火将茅草屋化为乌有。
次年五月,廖平一家重返故里,磨坊和饼店早已荡然无存,一家人从瓦砾场中拾来残砖短椽,垒屋栖身,用借来的三十吊钱勉强重整旧业。
在廖父的带领下,小生意又开张了。
当时廖平年纪尚小,帮不上什么忙,被送往私塾念书。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张之洞担任四川学政,并于第二年举行院试,由于赏识廖平的学识而将其录取为第一。
光绪二年(1876年),廖平再次应科试,并以用犬之义解释《论语》狂涓之文,因此调往成都尊经书院深造。
进入尊经书院后,恩师张之洞的治学对他影响很大,但廖平一生的学术方向并没有朝张之洞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张之洞离开四川后,由王向运主讲尊经书院。
他主要讲《公羊》学治经,廖平经常向王向运请教,逐渐受到熏陶。
此后,廖平的学术基本沿这一方向发展。
光绪五年(1879年),廖平中乡试第二十四名举人。
光绪七年(1881年),他开始著述《谷梁春秋》,并于第二年写就《谷梁集解纠谬》两卷和《公羊何氏解沽十论》。
廖平认为:经今的文学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经古的文学派尊崇周公,主《周礼》,两派相合就可同治中国,而两家之所以发生分歧,就在于礼制,于是写下《今古学考》两卷,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