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五年(1889年),廖平到京城会试,考取进士后当上了知县。
但他以父母年迈自己不能远出省外为由,请求改职绥定府(今四川达县)教授,但在任中遭到弹劾而被免职。
后来相继担任尊经书院襄校,嘉定(今四川乐山)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等职。
在这段时期,廖平的经学观点发生改变,专主今学《王制》为孔子之学,古学《周礼》为刘歆之学,许多作品就含有刘歆迎合王莽的意思。
在经学第二变后,廖平又提出大统小统的经学第三变,人学天学的经学第四变,天人大小的经学第五变,用五运六气解《诗》、《易》的经学第六变。
而所谓的小统大统则是说孔子改制既适用方三千里的小九州的中国万世法,以《春秋》为经,《王制》为传,又是适用方三万里的大九州的全球万世法,以《尚书为经》、《周礼》为传。
所谓的人学天学,就是说孔子改制不但有关于人的世界的法则,讲六合以内的人事,还讲六合以外天的世界的法则。
天人大小不过是对小统大统说与人学天学说的糅合。
所谓五运六气,本是《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属于医经,廖平在这里定为孔门《诗》、《易》的师说。
戊戌政变后,由于康有为援引今文经说,推演变法维新,此时的廖平得到启发,却因离经叛道、逞臆说经而被革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第二年,刘师培任四川国学馆馆长,聘请廖平讲经学,接着代表四川出席全国读音统一会。
1914年,廖平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后兼任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直到1922年辞职。
1898年,廖平曾与宋育仁、杨道南、吴之英等人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他在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时,鼓吹破约保路。
四川军政府成立后,他受聘为枢密院院长。
廖平一生坎坷,屡遭诬诋、夹击,甚至革职查办,先后经历了八次打击,但他从不停笔,一生有著述140余部。
除经学著作外,还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
1932年,他为联系出版著作的事情亲赴成都。
当走到乐山时,他突发疾病,随行的儿子抬他回井研,在半途中死于河坎场,享年81岁。
十四、巴金巴金像巴金(1904—2005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巴金是他在发表小说《灭亡》时用的笔名。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从小目睹封建大家庭内部的腐败堕落、勾心斗角的生活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对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痛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都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1923年,巴金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赴法国留学,并写出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小说的背景就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描写了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而寻求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与抗争,响彻全书的呼声是: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
小说中的主人公杜大心怀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也为信仰而英勇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