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灭亡》之后,巴金的创作进入第一个高峰期。
1928年底,他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
从1929到1937年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海底梦》、《新生》、《萌芽》、《砂丁》、《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小说,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从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和主题来看,主要是反映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生活,如《新生》和《爱情三部曲》。
《新生》讲述了李冷、李静淑兄妹在杜大心牺牲的激发下,先后走向革命的故事。
《爱情三部曲》既写革命又写爱情,还写了死亡,可见作者的总体构想是写信仰。
巴金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而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他的创作转向了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即将崩溃的旧制度进行控诉和抨击,如《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等都是这方面的力作。
建国之后,巴金相继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而且主编了《收获》杂志。
他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次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此外还有《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部作品。
巴金在建国前的作品大多收集在十四卷的《巴金文集》中。
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出版。
其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巴金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使作品表现出巨大的震撼力。
在那个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从艺术上讲,这三部长篇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为显著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大的差别,作者不是凭借客观冷静的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令人折服。
他在新时期创作的《随想录》曾轰动文坛,刻画出了他的纯洁灵魂。
巴金的创作以中、长篇小说为主。
从《灭亡》经《家》到《寒夜》,两大主要题材都得到了表现,首先是以《灭亡》为起点的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题材,其次是以《家》为起点表现家庭生活的题材,经过《憩园》到《寒夜》时达到高峰。
而在这两个大的主要题材中,以写家庭生活题材的成就最高,代表作是《家》和《寒夜》。
十五、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年),中国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