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24)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24)

2025-03-31 02:05:53

郭沫若塑像1892年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

其父曾在盐井当过学徒,由于经营有方而把家业发展起来,并购置了田产、房屋和盐井等。

郭沫若出生时,郭家已经是殷实之户。

郭沫若排行老八,母亲喊他八儿。

上学时,他的名字叫郭开贞,开字是辈分,但他不喜欢贞,认为有些女性化。

1919年,在日本读书的郭沫若将这个名字改掉了。

郭沫若4岁跟着母亲诵读古诗,后来他在回忆母亲时说: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好些唐诗。

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好多的诗,我母亲事实上是我真正的蒙师。

6岁时,他开始学写《三字经》、《千家诗》,并作对子,7岁时作试帖诗,15岁时离开沙湾到乐山县城读高等小学。

在此期间,他通读了《史记》。

16岁,他升入乐山嘉定府官立中学堂,由此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还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1910年,19岁的他来到成都,入四川省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读书。

次年初,成都要求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郭沫若被推举为班级代表,参加全市学生的罢课斗争,由此被学校斥退。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立即剪掉辫子,并写了一首《咏牡丹》:绝代豪华富贵身,艳色娇姿自可人。

花国于今非帝制,花王名号应图新。

1913年,他报考天津陆军军医学校,被录取。

到天津报到后,他发现学校的状况非常糟糕,于是离开学校投奔北京的大哥。

1913年底,郭沫若怀着到日本一搏的决心,带着只够半年的费用起身前往东京,到达时已是第二年年初。

此后,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这也是他走上文学道路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

来到日本后的郭沫若拼命学习日语、补习其他课程,很顺利地考上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1915年修业期满后,他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升入福冈的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此时的他又开始学习医学各门基础课,用4个月的时间解剖尸体,努力掌握这门纯粹的自然科学。

在东京一高时,他从同学那里看到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并被深深地吸引。

到了冈山六高之后,老师直接采用西欧尤其是德国的文艺作品为课本,这使他接触到了海涅、歌德等人的诗。

他试着把海涅《归乡集》的第十六首译成中文,这也是他第一次翻译外国诗的尝试。

受此诗的影响,郭沫若开始试作新诗,并抛弃了旧格律的限制。

此时的他已与日本女护士安娜相爱,并写了一些爱情诗,如《新月与白云》:月儿呀!你好像镀金的镰刀。

你把这海上的松树斫倒了,哦,我也被你斫倒了!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得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这是他最早的新诗作品之一。

身在异国的郭沫若,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

1915年,当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与几位同学连夜赶往上海进行抗议活动。

1918年,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协议,他与同学们一起罢课抗议。

五四运动期间,郭沫若与几位同学组织成立了夏社,他们自己出资购置油印工具,把从日本报刊上搜集的仇华消息翻译后油印,然后寄给国内的学校和报馆,从而进行反对日本侵华的宣传。

夏社订的《时事新报》有一副刊叫《学灯》,于是郭沫若把自己写的《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和《鹭鹚》寄给《学灯》,署名为沫若。

两首诗均被刊登,这使他感到无比的陶醉。

这时,宗白华接任《学灯》的编辑,认为郭沫若的诗大胆奔放,充满火山爆发式的激情,能深深打动他人,鼓励他继续给《学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