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25)

第 九 章 巴蜀文化名人(25)

2025-03-31 02:05:53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是郭沫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长诗《凤凰涅槃》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1920年5月,宗白华赴德国留学,《学灯》的编辑因此换人,郭沫若的诗作也由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1921年,郭沫若把自己的诗作结集为《女神》在上海出版,这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一部诗集。

《女神》彻底摆脱了旧诗的镣铐,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表现自我、向往新生,是我国新诗的开山之作,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座丰碑。

1922年5月,郭沫若筹备许久的《创造》季刊出版了第一期。

1923年3月,经过四年零七个月的学习,郭沫若在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当年4月他携带全家回到阔别许久的祖国。

回到大上海,他没有栖身之所,夫妻带着三个孩子只能凑合着在泰东图书局编辑所安身。

这时,成仿吾、郁达夫也都先后来到上海,他们一起筹划创办了《创造周报》和《创造日》,成为《创造》季刊的姊妹刊物。

此时,安娜提出带孩子返回日本福冈,一方面为了让丈夫能专心从事写作,一方面自己也可到日本实习产科赚钱补贴家用。

1924年2月,郭沫若把妻子送到码头,深感内疚。

此时创造社的事情也很不顺利,《中华新报》借口报馆经费困难提出结束《创造日》的出版,出了101期的日刊《创造日》不得不告别读者。

1928年2月底,郭沫若已经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和作家,出版了《女神》、《星空》、《瓶》、《前茅》和《恢复》等5部诗集,发表了很多小说和评论文章。

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郭沫若断绝了每月100元的生活来源,不得不把精力转向能解决生计的文字上,陆续写了《黑猫》、《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初出夔门》等自传体散文,此外还有许多其他著述和翻译作品。

1929年,他完成了《甲骨文字研究》一书,是他为探讨古代社会而进行古文字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1930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上海出版,这部书的出版给舆论界带来很大震动,书供不应求,相继再版、三版。

1936年,郭沫若完成《石鼓文研究》一书,考证了石鼓的文辞和产生的年代,使石鼓文的最善拓本得以流传。

1937年7月27日,郭沫若在上海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中。

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反抗,他与夏衍等人筹办了《救亡日报》,并担任社长,开展抗日宣传鼓动工作。

11月,抗战局势日益恶化,上海沦为孤岛,《救亡日报》被迫停刊。

郭沫若忍痛离开上海,乘船前往香港,后来又回到广州,《救亡日报》在广州得以复刊。

实际上,郭沫若创作生涯的25年是新文化运动的25年。

1942年1月,郭沫若用了10天时间写出了五幕历史剧《屈原》。

把屈原一生的斗争经历集中在一天表现出来,剧情紧凑感人,演出轰动了整个山城,尤其是在最后一幕中,屈原的独白《雷电颂》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使人们热血沸腾。

1944年3月,郭沫若写出了历史研究的长文《甲申三百年祭》,详细地剖析了明朝土崩瓦解和李自成功败垂成的历史原因和经验教训。

1946年5月8日,郭沫若带着全家返回上海,结束了6年多的重庆抗战生活。

1949年9月,郭沫若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

此后,郭沫若连续写了《蔡文姬》、《武则天》两个历史剧本,又写了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

尤其是前两个历史剧本,是他解放后的力作。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在遗言中要求把遗体献给医学事业,这是他对科学事业的最后奉献。

6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邓小平同志致悼词,两天之后遵照郭沫若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到四川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