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历史与文化的遗存,巴蜀地区的文化遗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里不仅是人们发思古情怀的地方,还是巴蜀灿烂文明的留存,更是整个巴蜀文化曲折历史进程的可靠见证,体现了浓浓的巴蜀文化遗风,值得好好回味。
一、郫县望丛祠遗址坐落在成都市西北郫县城西南部的望丛祠离县城有2公里,到成都市区有23公里,是为纪念古蜀国两位著名君主望帝和丛帝而重修的陵墓与祠宇。
望丛祠的殿宇和陵墓之间,水池环绕,碧波荡漾,临水建有稻荪楼、听鹃楼等一些楼台亭阁。
墓地和周围的200多株古柏更是郁郁葱葱。
每年的端午节,附近的居民都要聚集在这里举行赛歌会。
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赛者都是普通平民,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赛歌会上,人们专往姑娘、媳妇身上丢李子,说谁要是挨得多谁就生的孩子多。
有的婆婆到了这一天,就拉着媳妇到望丛祠拣李子。
望丛祠建于西周末年,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的望帝杜宇在郫县建立了杜鹃城,这也是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现在还存有泥土结构的城垣遗址。
据说:望帝杜宇不仅教民农耕,还教巴族人从事农活。
古时候的四川人就把杜宇视为农神,春耕时要先祭杜宇。
望帝的望帝祠原先在都江堰的二王庙,南北朝时才在郫县建立了望丛祠。
北宋时期,赵匡胤封李冰为王,在望帝祠遗址建立了崇德祠祭祀李冰。
元朝对李冰父子都有加封,这二王庙便沿袭下来。
关于望丛二帝,扬雄的《蜀帝本纪》中写道:代鱼凫为王,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
大约公元前6世纪,杜宇当上蜀王称望帝,当时岷江发大水,淹没了川西平原,他命丞相鳖灵治水。
鳖灵劈开玉垒山,凿出宝瓶口,疏通岷江水,使水患变为水利,化西海为田畴,让川西平原从鱼凫时代直接进到农桑时代,由此奠定了都江堰工程的基础。
由于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望帝把帝位禅让给他而退隐西山。
当时是春天,蜀国人非常思念他,就把子规鸟叫做杜鹃鸟,将山上春天开的红花称为杜鹃花,认为那是杜宇在催促人们春耕。
鳖灵继任后,称丛帝,死后就葬在今天的郫县城南,后来又建立了丛帝祠。
南朝齐明帝时,他们把望帝陵从灌县迁到郫县的丛帝祠,二陵合为一处,称为望丛祠。
清初,望丛祠在战乱中被焚毁,道光年间在旧址上重建。
民国八年,四川总督熊克武也曾拨款修建。
望丛祠的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祠庙。
以前的望丛祠是按照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禹陵规划而建造的。
祠门没有大门,而是对称地开有东西两道门,两门之间直接照壁,照壁正北的三个石刻上涂有金字:望丛祠。
而今新修建了大门,一进门就可看到这三个金字。
祠内的园林完全按望帝教民务农、丛帝率民治水的意思精心安排,楼台亭阁、池榭拱桥,布局小巧而又别致,特别是池中的岷江活水,为此处增色不少。
帝陵祠内的望帝陵和丛帝陵可以说是四川最古老的帝陵。
以前,望丛祠的大殿有望帝和丛帝的塑像,现已不存在。
据说:这里只是后人为怀念二帝而修建的祭祀殿,并不是原有的陵墓。
此处的陵墓高约10米,陵围长约2005米。
四周古柏森森,共有清代种植的柏树207株。
现在的祠是清道光年间重修的,占地约21亩,后来逐渐扩大为8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