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溪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位于瞿塘峡的东口,长江南岸大溪与长江交汇处的三级台阶上,距奉节县城有15公里,共有570平方米,是我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一个重要遗迹,郭沫若称它为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遗址属于巫山县的大溪镇,镇西边有一条小溪注入长江,水色如黛,因此叫做黛溪。
每到汛期,黛溪都水势浩浩,因此又叫大溪。
在长江南岸的大溪镇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还发掘出好几座原始的墓葬,这为研究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国家文物部门于1958年、1975年和1976年对此处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总面积达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出土珍贵文物1250多件,主要有石杵、石斧、石镰、石锛、骨针、纺轮、蚌镰、网坠等生产工具。
出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其次是黑陶和灰陶,只有很少的三足器。
出土彩陶上的文饰和戳印纹非常有特色,按器形分有豆、曲腹杯、盘、瓶、碗、罐、盆、钵等,其中筒形瓶、高圈足深腹豆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装饰品有石、骨、玉、象牙、兽牙等几种,主要分为耳饰、项饰和臂饰三类,还有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悬饰等艺术品。
据考证:此处文化遗址距今约有五六千年,是母系氏族晚期到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也是我国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
从出土的器物看,文化以当地为主,外来文化影响为辅,这为研究新石器时代长江上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在长江中上游一带,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到洞庭湖的北岸,北到汉水的中游,都有着和大溪遗址出土文物相同特征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把有相同特征又有别于其他文化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的发现也揭示了长江中上游一带是以红陶为主的、含有彩陶的、地区性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在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墓葬中,死的人都埋在氏族的公共墓地里。
通常情况下,死者的头向正南,早些时候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还有俯身葬和侧身葬。
大多数墓都有随葬品,女性墓比男性墓要丰富得多,最多的有30多件器物,如石镯、镶牙镯,出土时有些还佩带在死者的臂骨上。
几座墓穴里还发现了完整的鱼骨和龟甲,而用鱼随葬的现象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是非常少见的。
除此之外,还有以狗作为随葬品的。
早晚两期的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有很大差异。
专家们认为,大溪文化分为早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和晚期母系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阶段。
三、宝墩文化遗址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遗址距今约4500年,不但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址,还是四川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宝墩文化遗址共有6座,共同特点是城址都建在河流间的台地上,城墙的长边与河流到台地的走向相同,城址都呈长方形或近方形,这样有利于防洪和设防。
城墙的建筑都采用双向堆土、斜向拍夯技术。
从宝墩、鱼凫、古城三座城的发掘来看,墙基的宽度都在20—31米之间,上部残宽约有7—19米。
宝墩遗址中还发现用板状物拍夯的痕迹,长约50厘米,宽约10厘米,在拍夯的层面上还有沙和草木灰。
其次,宝墩文化时期的成都平原在方圆不过100公里的地区内有2—3个城池共存,如曾有宝墩、芒城、紫竹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