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墩文化遗址的城址格局因地而异,坐落在成都平原内部的宝墩古城最大,城墙圈面积约60万平方米。
遗址的中部还有一处高出周围地面1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台地,上有房子的基槽和密集的柱洞。
宝墩文化时期的居民过着农业定居的生活。
那时就有了设防,而营造宝墩古城所需的劳务量更是惊人,因为城墙的周长为3200米、宽约25米、高约5米以上,粗算的土方量就超过了30万立方米,这需要大量劳动力。
在宝墩文化遗址中没有发现金属器皿,出土的文物只有一些石器的生产工具,如圭形凿、敞口或盘口的圈足尊、喇叭口的高领罐等。
从这些器皿的工艺水平来看,当时已经有专业的工匠。
四、三星堆文化遗址三星堆文化遗址由于内容丰富而令世人瞩目,其中发现的大量文物为了解和研究早期蜀人和蜀文化开辟了非常广阔的前景。
据考古学家考证:三星堆文化遗址是古蜀文化遗址,属于广汉中兴古遗址的一部分,距今3000—50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初期。
其坐落在四川广汉中兴乡南兴镇三星村,面积约6平方公里,由于三星村的东、西、南三面有三个土堆,像三颗星星一般,因此被称为三星堆。
三星堆出土文物之一关于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发掘有很多次,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英国《独立报》的评论员曾说:从中国西南传出的消息,那里的考古发现可能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
张爱萍将军也称三星堆遗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发掘始于1929年。
当时,有户农民在住宅旁掏沟时发现一块色彩斑斓的玉石,随后又挖出玉斧、玉瑗、玉圭、玉璋、石璧等数百件玉器。
一年之后,这批玉器流诸于世,引起众人及文博界的极大关注,广汉玉器因此名声鹊起,对三星堆的发掘和研究由此拉开。
三星堆遗址的东、西、南三面发现的人工堆积土埂约有1000多米长,高7米,底部最宽处有30米,现残存土埂近2000米,土埂下面还有28米深的城壕。
据考证:这些土埂就是古城墙遗址,而发现的遗址就是一座古城,很有可能是古蜀国的都城遗址。
在古城遗址中还发现了居民生活区和大量房屋遗址,房屋分布得非常密集,且都是地面建筑,呈长方形,面积为10多平方米,最大的有64平方米。
在生活区内还发现了100多个墓葬、灰坑,出土了10万多件陶片和石片。
根据1980年到1986年的多次发掘,三星堆文化层分为四期。
第一期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这一文化层发现的石器主要有小型的磨制石器,包括凿、锥、锛、矛、斧、刀、杵等,这些都是当时人们的生产工具。
所发现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型大多是平底器,纹饰有细绳纹、平等线划纹、附加堆纹。
所发现的建筑遗迹也是地面木结构,有墙沟,柱距约有1米,柱子之间立有小木棍,然后在两面抹草拌泥,称之为木骨泥墙式房屋。
根据发掘出的房屋遗迹、陶器、灰坑、石器以及动物的骨化石等推断,这一时期的先民已进入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
三星堆遗址的二、三、四期文化层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青铜器、玉器和金制器物。
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多数陶器的顶部都作成鸟头状,把、勺也是鸟头状,而且鸟的形状都很相似,短喙有勾嘴,鸟首形象如鱼鹰(鱼凫)。
在三星堆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中,有大量鸟形图案。
青铜铸造的三棵祭神的神树分为两大一小,最高的一棵高达4米,被称为世界的艺术珍品。
其他完整的青铜器有82件,而全身整体人像为10件、面像20多件。
其中,面像中最大的宽约138厘米,高约645厘米。
全身整体人像中有一尊高262米,在世界古代青铜像中是最高大的,也是现存年代最古老、最完整的青铜人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