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内,溪水环绕,池阁掩映在葱茏的竹木和花丛中,是一处很有特色的祠宇园林,1961年3月国务院将杜甫草堂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郭沫若故居郭沫若故居在四川省乐山市东35公里的沙湾场正街,坐北向南,是一座三进中式的木结构小四合院,还一个小后花园。
前院左面的房间是郭沫若的诞生处,中院右侧的房间是郭沫若结婚受难时的新房,而后院紧连着小花园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是他4岁半时启蒙受教的绥山馆,《早起》、《村居即景》、《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就创作于此。
解放前,由于战火不断,郭沫若的旧居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国家专门拨款进行修缮,使其恢复了原貌,并于1981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生90周年时对外开放,供各界人士参观。
历代文人称赞沙湾为绥山毓秀,沫水钟灵,郭沫若故居就前傍沫水,后依绥山,初建于清代的嘉庆年间,后来经过逐步扩建,到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经管家业时才达到目前的规模,成为一个大型的四合院,共有大小房间36间。
大门里有一座土丘,二门内的5间北房是他生前的工作室和会客厅,东耳房是卧室,东西厢房各3间。
此外还有东跨院,步入庭院,草坪上是一座郭沫若的全身铜像,神情怡然。
穿过垂花门可看见由东西厢房和两排正房组成的二进四和院,回廊和暖廊连为一体。
迎面5间正房是郭老的卧室、写字间和客厅等。
郭沫若故居博物馆就在旧居的墙后,占地335亩,是一楼一底的三合院仿古式建筑,馆内亭台相接、竹木森森、奇花异草、阵阵幽香。
博物馆的陈列大厅内有他的著作、遗物、生平事迹及照片等。
直到今天,故居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四、黄继光纪念馆黄继光油画像黄继光纪念馆坐落在四川省中江县城东,分为纪念性景区和陈列展览区两部分。
黄继光(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生于四川省中江县石马乡(现继光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连、营通讯员,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荣立三等功,后来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10月20日,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5979高地。
在部队进攻受阻的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孔,最后壮烈牺牲。
他为夺取战斗的胜利扫除了障碍,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部队党委追任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继光纪念馆始建于1962年,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刘伯承、董必武、张爱萍、郭沫若、何香凝、秦基伟等都先后为纪念馆题词。
1962年9月,董必武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1982年5月,邓小平又题写了特级英雄黄继光7个大字。
1987年,坐落在中江的魁山脚下、凯江的东河畔的黄继光纪念馆新馆落成。
此馆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筑2000多平方米,仿古典园林建筑,环境十分优美。
其集资料征集、文化交流、陈列宣传、旅游文化于一体,是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该馆纪念性景区由董必武题写馆名,牌匾高高悬挂在大门楣上;黄继光扑向敌人枪眼的雕像在最高处;郭沫若题写的凯歌万代立在塑像后面的照壁;邓小平题写的特级英雄黄继光刻在雕像的下面;题字下还镶有5幅浮雕,讲述着黄继光生平的光辉事迹。
雕像左右各有一座中朝友谊亭,里面悬有董必武和郭沫若题写的对联。
陈列展览区由5个陈列室组成,通过500多件实物、图片、组画和模型详细介绍了黄继光成长为特级英雄的光辉历程,展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