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宗教众多,这里的陵墓寺庙也相应地比其他地方多。
陵墓是古人遗存,多少金戈铁马、壮怀激烈都已经化成烟云;寺庙是信仰胜地,烟霭中的宗教情怀、诵经之声,都昭示着岁月的沧桑……这一切都演绎着巴蜀的文化,述说着巴蜀的历史。
一、昭烈庙与武侯祠凡是去过武侯祠的人,都可以在它的正门上看到一块汉昭烈庙的门匾。
因为在汉代时,都是在建陵的同时于陵旁建庙的。
昭烈庙就建于公元223年,当年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死后,后主就为他修建了武侯祠。
在唐代,武侯祠被迁到了昭烈庙附近,到了明代初年并入昭烈庙,形成前庙后祠的格局,但人们还是习惯把这个整体称为武侯祠。
武侯祠武侯祠内古柏苍翠,主体建筑坐北面南,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
西侧是刘备陵园及其建筑,二门至刘备殿与东西殿、过厅至诸葛亮殿与东西两厢房,形成了两组四合建筑结构。
轴线建筑两侧配有园林景点和附属建筑。
穿过气宇轩昂的大门,可见庭院甬道两旁有唐朝、明朝和清朝的石碑。
这些石碑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蜀丞相葛诸武侯祠堂碑,为唐代名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刀法刚劲的鲁建雕刻,所以它也被称为三绝碑。
走进二门后,迎面是高大雄伟的刘备殿,居于高台上,殿前建有廊,与左右廊房相通,下设青石道,石道的正中为云龙纹石刻御路。
该殿是单檐歇山九脊顶,青灰色筒瓦屋面,殿宽七间,进深四间,全殿呈现前宽后窄的倒品字形,前檐柱上的撑弓有浮雕的蝙蝠及四灵(麟、凤、龟、龙)。
刘备的坐像位于大殿正中,高3米,头戴平天旒冕、身穿黄袍、宽面大耳、长髯垂胸、手执玉圭、神态静穆。
殿前有匾额业绍高光,意思是刘备继承了汉高祖和汉光武帝的大业。
刘备殿东北角的塑像是北地王,他是刘备的孙子刘湛。
263年,曹魏大军攻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他的第五个儿子刘湛感到十分悲痛,率全家到庙里祭祖,先杀妻子和儿女,然后自杀。
历史上把这件事情叫做杀家告庙,刘湛也因以死殉国而受到人们的尊敬,所以人们将他的造像放在大殿里。
据说:殿中原有后主刘禅的塑像,由于他主动降敌,并昏庸到乐不思蜀,所以人们把他的造像从庙内清除了出去。
刘备殿的东西偏殿供奉着大将关羽、张飞等人。
大殿东的偏殿悬挂着义薄云天的匾额,殿里有关羽坐像。
他头戴旒冕、枣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捧朝笏。
因其身前为臣、死后被尊为圣帝,所以他的造像就被成塑成帝王的样子。
他身旁还塑有关平、关兴、周仓等人的塑像。
大殿西侧的偏殿悬挂着诚贯金石的匾额,殿里塑着张飞的坐像。
他面色微黑、豹头环眼、威猛豪迈,身旁有他儿子张苞、孙子张尊的塑像。
大殿两侧的廊内各有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坐像14尊。
东廊又叫文臣廊,以庞统居首;西廊又叫武臣廊,以武将赵云为先。
出了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可到达诸葛亮殿。
大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清末赵藩撰写的一幅匾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殿前放有明代铸造的财童抱凤鸟纹铁炉,殿的左右分别建有一座钟楼鼓楼。
大殿中有诸葛亮祖孙三代的贴金泥塑坐像:诸葛亮居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神态洒脱;左侧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右侧是他的孙子诸葛尚。
诸葛亮像前还有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的,上面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人称诸葛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