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皇泽寺的临江建筑是则天门、天后梳洗楼、乐楼、弥勒佛殿、铁观音殿等建筑,后来毁于战火。
现在的皇泽寺是清代依山取势修建的古建筑寺院,部分建筑在战火中遭到毁坏,现保留的建筑有则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楼、小南海、吕祖阁、五佛亭、望江楼和宋代墓室浮雕墙。
则天殿是皇泽寺的中心大殿,殿门上悬挂着温庭宽手书的匾额则天殿,两侧是郭沫若题写的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则天殿正中的龛内是刻于唐代的石刻坐像武后真容,神态安详,头戴嵌有一个小佛像的宝冠,身穿缨络彩褂,袒露胸臂,一身佛门圣母的打扮。
龛旁的左边壁上有宋庆龄于1963年写的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大殿内陈列着一块五代后蜀王孟昶广政二十二年(959年)的石碑,碑名为: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
碑上还刻着:则天坝白沙里。
在另一块石碑上,是用流畅的线条阴刻的武则天娇艳而慧敏的皇后装正面像,有一首古诗曾赞美石碑:绝代佳人绝世雄,衣冠万国冕旒崇;须眉有幸朝宸下,宰辅多才到阁中。
六尺遗孤兴浩劫,千秋高视仰丰功;残山剩水留纤影,依旧倾城醉雁鸿。
则天殿之上是中心柱窟,窟的中间有一根完整的石柱。
其实它是一座造型精美的塔,在石窟的三面石壁上都刻有佛像,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文殊,右边是普贤,围绕三尊佛像还刻有飞龙。
中心石窟之上是大佛楼,高7米、宽5米、深4米。
这里的造像都是盛唐时期的摩崖石刻,正中的释迦牟尼大佛高约6米,佛像庄严肃穆、气魄雄伟。
左右两侧是他的弟子和力士,各高44米,雕刻得非常逼真。
左边的阿难菩萨脚下刻着一个男供奉者,高05米,头戴双翅沙帽,身穿唐朝官服,合掌半跪,显示出对佛膜拜的虔诚。
大佛背后刻有护法神——天龙八部,它们在变化多端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十分细腻。
中心塔柱窟往南有一个五佛亭,亭内刻有五尊大佛,都是隋代的造像。
这里的观音像面容丰满秀美,被后人称为东方维纳斯。
五佛亭的侧面还有石刻《蚕桑十二事图》。
关于《蚕桑十二事图》,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广元县令曾逢吉下令在全县的驿道两旁种植桑树,一里路必须栽360株,这个时期共栽种23万多株树,到道光七年(1827年)这里的驿道已经桑树成荫。
曾逢吉离任时,把栽桑、养蚕、缫丝的生产过程绘制成十二事图,刻成几个石碑放在这里,于是有了如今的石刻《蚕桑十二事图》。
这些石刻采用阴刻线描手法,再现了我国古代栽桑、养蚕、缫丝的整个蚕桑生产过程。
离五佛亭不远处有宋代的墓室浮雕墙,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另一部分是民间伎乐歌舞。
广元千佛崖位于广元市城北的嘉陵江东岸,与皇泽寺隔江相望,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千佛崖摩凿刻于北魏年间,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始终没有停止开凿工作,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石壁上一共开凿了13层造像龛窟。
据清代的资料记载:咸丰年间,全崖有造像17万多尊。
20世纪初期,绝大部分造像被毁,现今仅存石窟400多个、造像7000多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