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大云洞的规模在这里是最大的,共有造像234尊。
大云洞南边的石窟有:大佛洞、牟尼阁、千佛洞、莲花洞、睡佛龛、多宝佛龛、神龙大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如意轮观音和单身佛窟等。
北边的石龛窟有:阿弥陀佛龛、三世佛龛、弥勒佛龛、卢舍那佛龛、三身佛龛、无忧花树窟、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十一面观音像、飞天窟和藏佛洞等。
四、乌尤寺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坐落在四川乐山市乌尤山顶,始建于盛唐的天宝年间,创建者是唐代僧人惠净。
宋代时曾对其进行了扩建,由此改称乌尤寺。
元代的时候,寺院在战乱中被毁。
明代中期进行了重建,可是到了明代末年寺庙再次被毁,清朝年间又一次重建。
乌尤寺共有殿宇七座,大多集中于乌尤山头。
寺内的建筑依山而建,周围竹木茂密,楼阁亭台错落其间,如此一来更显得环境清幽。
寺院现有山门、天王殿、弥勒殿、正觉禅林、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五观堂、禅堂、钟鼓亭、厢房和僧舍等建筑。
乌尤寺门的正中书写着乌尤寺三个大字,两侧的对联为: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云涛堆。
山门上有青衣别岛、慈云、法雨等题字。
进入寺门便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着四大天王的彩绘金身。
穿过天王殿,迎面是建于清末的弥陀殿,其立于断崖旁,里面供着一尊高约8米的阿弥陀佛的泥塑金身像。
佛像端身站立,左手持金台,表示接引众生,身后有48尊塑像,代表阿弥陀佛所许的48个愿,阿弥陀佛两侧还站着四大菩萨。
弥勒殿后是韦驮殿,正中是一尊韦驮像,左右两侧为伽蓝、龙神像。
韦驮殿后是寺院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
大殿高约15米,属单据式建筑,大雄宝殿4个题字由著名书法家黄云鹄所写。
大殿正中供奉高达4米的释迦牟尼、文殊和普贤三尊佛像,均为香樟木精雕细镂而成,全身镀金,神态慈祥肃穆。
大殿外的左右两侧分立着八角双檐的钟楼和鼓楼,钟楼内悬挂的大钟为明代永乐年间所铸。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如来殿,又称正觉禅林,是双层结构建筑,上层为藏经楼,藏有《频伽藏经》、《日本续藏经》等1万多卷。
大殿的楣上有额书:佛眼垂青。
下层供奉着五尊如来像,依次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五方佛的两旁是二十四尊护法天神木雕像和十八罗汉泥塑像。
如来殿的西边是观音殿,殿内有3米高、造型优美的观音菩萨像。
如来殿的东边是方丈室,为一个幽静雅致的小四合院,四壁嵌有一些匾联题词,其中有宋代名人张方咏赞乌尤山的诗:竹桥沙水乌尤渡,绝壁孤崖意气骄。
故与凌云分半坐,僧窗假寐见金蕉。
此外,还有旷怡亭和尔雅台,尔雅台在如来殿的西侧,相传是汉代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
台壁中央还嵌有赵熙考证郭舍人注释《尔雅》的石碑。
尔雅台的右侧就是临江的绝壁,其有明朝彭汝实书写的字径约5米的中流砥柱四个大字。
尔雅台旁是旷怡亭,再向上就是山顶花园,在园中的八角亭远眺,苍郁的峨眉山、滔滔流水的岷江等景色尽收于眼底。
五、平武报恩寺报恩寺位于绵阳市平武县境内,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
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十年(1435年),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借进京朝贡之机,以绵阳有古代遗留的藏经无处收藏,拟修建一所寺庙保存经文并以此向皇上祝寿为由,将事情上奏皇上。
皇上认为他一片诚心,便同意了。
接旨后,王玺马上开始修建寺院的准备工作,明正统五年(1440年)正式动工,一直修到明天顺四年(1460年)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