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十二章 巴蜀寺庙与陵墓(6)

第十二章 巴蜀寺庙与陵墓(6)

2025-03-31 02:05:53

通过中殿后门的石台阶,拾级而上就是真佛山的后殿。

此殿的正中悬挂着俨然天竺的匾额,由一个大雄宝殿和前后两个小殿构成。

大雄宝殿是主殿,殿内直立着两座高30米的18层宝塔,塔的下半身藏在殿内,上半身破顶而出,自殿外观望,犹如破土春笋。

石塔外的右偏殿里有三尊以整段檀木精雕细镂的四层的菩萨莲花宝座,上面除了镂有各式花纹外,还有精美的唐僧取经图。

主殿两侧的钟鼓楼高约20米,共有4层,分别放有大鼓和铁钟。

鼓楼中的大鼓直径为15米,放在第三层;钟楼的大铁钟为清代铸造,口径也为15米,放在第四层。

主殿前面的小殿是乐楼,后面的小殿为关帝阁,里面供着文武两座神像。

小殿与大殿之间的两侧是禅房,以便寺中僧人休息。

真佛山庙群是四川东部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也是最大的寺庙,是建筑艺术和风格以及寺内雕塑艺术的完善融合,在川东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七、宜宾真武山庙群真武山庙群坐落在宜宾市翠屏区真武山上,紧接翠屏山,是四川南部地区著名的道教胜地。

明清时期,这里曾建有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三座牌坊、飞来寺、牛王庙、半边寺、遇仙楼等10多座寺观。

真武山上的建筑始建于明代,后经历代修茸,到清代中叶时形成以道教宫观为主,集儒、佛、道为一体的宗教建筑群。

此山海拔400米,因山上最早建有真武祠而得名真武山。

此外,人们还称它为仙侣山、师来山、元武山等,这些名字都与神仙传说有关。

据说:此山原产一种草药,有一位名叫郁姑的人得仙人指点,弄清了山上草药的吃法,并用它治好了很多人的疾病。

后来人们就将此药称作仙茅,还作为给皇帝的贡品,郁姑也因积有功德最终成了仙姑。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叙州郡守淡士灏在此处修建了一座楼,取名遇仙楼,里面专门供奉郁姑仙子。

此外,《宜宾县志》中还曾写道:昔有人浮舟于此,忽见一道人自空而降峰顶,即之不复见,土人呼道人为师,故名师来山。

本名仙侣山,相传杨道人升仙之地,山产仙茅,杨仙遇郁姑于此。

如今,真武山庙群仅存八座,有玄祖殿、望江楼、祖师殿、无量殿、斗姆宫、地姆宫、三府宫、文昌宫等。

这些建筑大多是明代建筑,整个建筑群集殿、楼、坊、廊、桥、池、阁、台为一体,并依山就势建造,纵横布局,参差邻峙,分中有合,构成了壮观的庙宇群,规模和工艺可与青城山的建筑相媲美。

八、慈云寺慈云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玄坛庙狮子山麓,濒临长江,靠近太白岩,南邻乌龙池,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慈云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年间进行了重修,并改名为观音庙。

20世纪初,云岩法师募资扩建,并更名为慈云寺。

当时,它还是全国唯一的、僧尼合庙的佛教寺院。

慈云寺坐西朝东,南北宽约50米,东西长为90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圆通宝殿、三圣殿、伽蓝殿、燃灯殿、弥勒殿、韦驮殿、藏经楼、钟鼓楼等。

寺院的山门是重檐仿古建筑,横额为赵朴初所写的慈云寺三个大字。

山门的左侧卧有一个石刻青狮,它与长江对岸的白象街遥遥相望,因此当地还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地藏王菩萨。

这里的释迦牟尼佛是玉佛,高187米,重约15吨,是我国四大玉佛之一。

玉佛的前面悬挂着四个金刚幢,是五色金线盘结并粘贴着《金刚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