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庙前临江的石壁上刻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庙内塑着张飞的雕像。
其面江背山,依山取势,由一组古建筑群组成。
庙外是黄桷梯道、临溪茅亭、瀑潭藤萝、石桥涧流、峻岩古木等景物,庙内有正殿、结义楼、助风阁、杜鹃亭、望云轩、书画廊、听涛亭等古建筑,不仅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还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更有园林的点染、竹木的掩映。
因此,张飞庙又有巴蜀胜境的美称。
张飞庙内收藏着汉唐以来的石刻、木刻、字画等600多件,还有新石器时期的其他文物上千件。
字画碑刻都出自名家圣手,各领风骚,不少是国内外罕见的,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如梁朝《天临碑》、汉代《张表碑》、黄庭坚《幽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岳飞《前后出师表》等,因此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的说法。
十一、第一学宫资中文庙资中文庙是全国四大文庙之一,位于四川资中县城北门外,修建于北宋时期。
起初它建于县城东街,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文庙时,将它迁移到现址。
其主体建筑和布局仿照了山东曲阜的孔庙,从南北中轴上来看,有灵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厢房、钟楼、鼓楼、乡贤祠、名宦祠对称的分布在东西两侧。
以前,文庙只开两边的门,一般不开正门,只有当地的状元来此才可以打开中门。
进了资中文庙的大门,就是清同治年间修建的长约20米、高约6米的照壁,上有7个直径17米的圆形镂空雕塑图案,内容分别为水宫龙府、亭塔园林、鹰翔鱼跃、龙凤呈祥、鱼跃龙门等。
文庙中心主体建筑是大成殿,为重檐三脊式建筑,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下面有须弥座石台基。
大殿的正中是孔子站像,高385米,净重7吨。
它以内江的上等青石为原料,在用传统石刻艺术刻成毛坯后,经匠人精心雕刻而成,并把石像和底座结合在了一起。
据当地人说:这尊站石像是三国时期雕刻的(在全国所有的文庙中,孔子的塑像都是坐着的,只有资中的孔子像是站像,这是因为孔子曾跟苌弘学习音乐,而苌弘是资中人,在老师的故乡,孔子只好站着)。
大殿中有名闻遐迩的十块匾额,是清朝的八个皇帝和国民政府的两位首脑人物题写的。
最中间一块匾额是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第二块匾额是雍正皇帝题写的生民未有;第三块匾额是乾隆皇帝书写的与天地参;接下来的是嘉庆皇帝题写的圣集大成;道光皇帝书写的圣协时中;咸丰皇帝书写的德齐帱载;同治皇帝书写的圣神天纵;光绪皇帝书写的斯文在兹;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写的德配天地和蒋介石写的道冠古今。
大成殿附近是乡贤祠,其前面立有一块4米高、2米宽的石碑,为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五年(1469年)书写题刻的《御制重修孔庙碑》。
乡贤祠内供奉着以南宋状元赵逵、宰相赵雄和大儒学家黄泽为首二十四个资中名人。
南宋状元赵逵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而且擅长诗文,著有《栖云集》和《赵逵文粹》,在当时享有小东坡之美称。
名宦祠前也立着一块大小相同的石碑,为康熙大帝书写的《四书大景》御碑,其书法刚劲豪放,不失一代书法大家之风。
名宦祠里供奉着28位外地来资中作官并政绩卓著者,以唐代诗人羊士谔、宋代史学家范祖禹等为首。
此外,文庙中还有宋代词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所写的韩伯庸的《幽兰赋》石碑,高约25米,长约7米,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堪称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