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通常选择在早晨进行,具体时间由道士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时间掐算出来。
出殡时,道士把几个长条凳由屋里拿到门外,并将其中的一个长条凳立起来,上面套上死者穿过的衣物,通过念咒先将死者的灵魂引出屋,然后其他人再将棺木抬到屋外停放。
紧接着用两根原木捆在棺木两侧,吉时到后由八人将棺木抬到坟墓,再听从阴阳先生的指挥将棺木下葬。
下葬前,阴阳先生要把一只事先准备好的公鸡鸡冠割破,将鸡血洒到墓室内。
墓室内还要摆放一个内装纸钱等物的瓦罐,以便死者的魂灵在阴间使用。
埋葬完棺木并不代表丧事完全结束,因为整个丧事需要经历七七(共49天)。
头七那天晚上,死者的灵魂会由牛头马面带着回到生前住过的地方看看,这天晚上死者的家中不能留外人,因为怕亡魂回来吓着别人,且家属要点香烛进行简单的祭奠,并烧一些纸钱让牛头马面善待死者。
到七七时,家中还要请来道士做一个简单的除灵仪式,仪式过后丧事才算完全结束。
三、居住习俗干栏式楼居古代巴蜀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楼居,一般分为两层,用木头或竹子做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屋顶上盖有树皮或草、瓦等物。
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等。
这种房屋的底层架空,既可以防水、防潮,又可以防备兽类侵袭。
大约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民居在干栏式楼居的基础上,发明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东汉时又发展为庭院式民居。
此时的庭院式民居已经有较好的格局,院落、前院、后院、厨房、库房及居住房屋都已划分好,各个区域的功能十分明确,分界也很清楚。
唐宋时期,庭院式民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出现宅院式建筑,但主要是一些大户和朝廷要员的住宅,在百姓中并不流行。
明清时期,巴蜀民居经过经验和技艺的积累,设计出了定型化的成熟样式:四合院。
四合院在四川话中叫四合头或者三合头,有些地区还叫它川天井。
巴蜀四合院具有南北兼融的特色:比北方的四合院要小一些,但又比南方的庭院大一些,可以说在具备了北方四合院封闭特色的同时,又兼融了南方院落中敞厅和封火墙的特征。
随着居住样式的固定,相应的居住习俗也随之产生。
有一种叫做龙门口或者龙门子的习俗,就流行于巴蜀各地,主要是指四合院进出口处修建的、与院子相连的建筑。
龙门口的形式比较像亭子,有一间屋子那么大,但是里面不住人,只供人进出。
这个建筑的墙上通常绘制或雕塑着二龙抢宝之类的图案,部分建筑的门上还有雕成两条张口含珠的龙头匾,这些图案皆取意驱邪纳吉。
在巴蜀地区,当房屋基本修建完成要安装大门时会举行踩门仪式。
届时,主人先把刚安装好的大门关上,自己立于屋内,然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福寿双全的人来踩门。
踩门的人手里要端一个大茶盘,盘中放着红枣、核桃、硬币等物。
当他快走近大门时,主人便打开大门,恭恭敬敬地将他迎到屋内,而踩门人在进门时通常要说一些吉祥话,如踩福门、踩祥门、启福门、启祥门等。
进屋之后,踩门人会把盘中的红枣、核桃和硬币等物撒向屋中的各个方向,象征着财富、福寿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