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岩寺位于重庆市西南郊九龙坡华岩风景区中的大老山,因寺南侧有一个华岩洞而得名。
当地人说:古洞中的石髓下滴成水花,因此称其为华岩。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初僧人圣可曾在这里做主持,一天夜里,他梦见有大如车轮的五色莲花,所以把这里称为华岩。
据《华岩寺志》载:县之西有伽蓝,曰华岩,其地在待漏山麓,山有洞有泉,雨时飞溅窟如散花然,洞曰华岩,以是状之,而寺之命名乃因洞著称。
华岩寺华岩寺历史悠久,据说始建于唐宋时期。
史书记载:明清两代曾对其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复与扩建,现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至今保持着明清的风格。
华岩寺依山傍水而建、岩高百丈、形状像笏,寺内外松竹修茂,十分幽邃。
全寺由大老山的大雄宝殿、接引殿和华岩洞三部分组成。
山门上的华岩寺、华岩洞等名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华岩寺为四合院布局,主体结构以中轴线分布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殿、禅房、法堂等。
大雄殿是禅宗大师圣可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创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进行重建。
其为传统庭园式砖木结构,重檐歇山琉璃瓦顶,面阔五间,为225米宽,进深六间,为97米深,通高13米。
大寺的左侧是接引殿,距大雄殿30米。
中间是圣可祖师堂,有16尊者木浮雕,这在全国各寺院中是非常少见的。
此外,寺内还珍藏有印度玉佛和铜、玉、石、木、泥雕像等。
华岩洞又称小寺,位于大雄殿西南约百米处,与大寺隔湖相望,属于华岩寺的祖庙。
原建筑已毁,只有遗迹可寻。
华岩寺留有清朝龚晴皋、圣可和赵熙等人题写的匾额和石碑,现今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乐山麻浩岩墓麻浩岩墓是东汉墓葬群,位于乐山市城东凌云山南坡的麻浩,从大地湾内至虎头湾东侧,连绵300多米。
崖墓是四川最为突出的墓葬形式之一,特征是在山丘或者山谷的砂质岩层上由人工凿成的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前人称崖墓为蛮子洞。
麻浩崖墓是四川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
这一区域的崖墓分层排列、高低错落,崖墓最密集的东侧多达九层。
崖墓形制大体可分为单室、双室和多室墓三种,一般都凿有墓道,而墓道的长短则取决于崖面的陡峭程度。
单室的崖墓一般都在10米以下,双室崖墓在10—20米之间,多室崖墓则在20米以上。
墓室结构仿照人的居室,即前为堂、后为室。
崖墓中的葬具有瓦棺、石棺和随葬品,随葬品中有铁刀、五株钱及各类陶器,而且陶器的形状有房、家畜、家禽、农夫、侍役、戏俑、釜、甑、罐、壶、碗、钵等。
墓葬中的石刻非常多,有的墓门刻有飞檐、瓦当和斗拱,有的墓门上刻有两只羊,还有的墓门则刻有虎、豹等动物。
堂壁上刻有大型浮雕图,如车辇图、牧马图、宴乐图、荆轲刺秦王图、停车话别图、将进酒图、孙叔敖故事图、老莱子娱亲图、力士调弓图、猿乐及熊乐图、车骑图等。
其中一个墓道的外门上还浮雕着一尊高40厘米的佛像,佛像有背顶光,右手持降魔印,左手放在膝上执衣襟。
这些雕刻不但题材丰富多样,而且雕刻技术精湛,人物栩栩如生、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