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十二章 巴蜀寺庙与陵墓(12)

第十二章 巴蜀寺庙与陵墓(12)

2025-03-31 02:05:53

十六、孟知祥墓孟知祥墓位于成都市北郊的磨盘山麓,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知祥夫妇合葬的陵墓,史称和陵。

孟知祥(874—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五代十国时期为后蜀皇帝。

后唐时期,孟知祥为太原留守,后来被授予成都尹、西川节度使等官职。

后唐皇帝横征暴敛,向孟知祥征收重赋,孟知祥无力承担,只上缴了一部分。

于是,后唐皇帝发兵讨伐他,孟知祥率军进行多次抵抗,但连连失败。

后来,孟知祥占领了东川,很快又攻占了一些州县,于顺应元年(934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

孟知祥称帝后,进行了一些改革,使社会秩序和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还动员百姓在成都遍种芙蓉,成都简称蓉城就是由此而来的。

孟知祥的夫人福庆长公主是后唐皇帝李存勖的大姐,早年就嫁给孟知祥。

932年,福庆长公主病死,被葬在成都磨盘山。

934年,孟知祥在称帝7个月后病死。

此时,和陵修成,人们将福庆长公主棺椁与孟知祥合葬。

孟知祥墓的墓型很奇特,分为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部使用青石砌成,并大量采用石灰作黏合剂。

虽然历时千余年,经历多次地震,但墓室的砌体和地面都没有发生变形。

墓道长125米,墓底距地面5米,墓道内的石梯也是由青砖砌成,墓门为牌楼式建筑,上面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有彩绘男侍者和宫女像。

墓室为三个并列的圆形穹窿顶结构,中间为主室,两侧为耳室,三室之间有门互通。

主室直径为65米,高8米,室内横置须弥座式青石棺,石棺和台高为21米,长5米,宽27米,前后各有5个浮雕力士。

耳室造型和主室的样式相近,只是规模要小一些。

该墓室结构讲究、装饰华丽,在我国南方是极为罕见的。

十七、东汉雅安高颐阙高颐阙位于雅安城东的姚桥乡汉碑村川藏公路旁,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是汉代益州太守高颐和弟弟高实的墓阙,也是四川地区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石阙。

阙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极为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属于宫门的形制,为建在宫门或陵墓等建筑群前的左右对称的建筑物,两阙间的空缺地段为通向阙后建筑物的道路。

阙既标志着建筑物主人显赫的身份和崇高的地位,又具有装饰作用,汉阙多采用石块垒砌或巨石凿成。

阙由阙基、阙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柱、阙额、枋、斗拱、椽头、飞檐、屋面和脊顶部位。

阙身四周一般饰以浮雕,正面的铭文标明了主人的官职、品位。

高颐阙原是子母阙(子母阙就是由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的两个相连的阙组成,其中高大的为正阙、矮小的为子阙。

正阙和子阙各有屋顶,但它们建在一个共同的基座上),如今子阙已经被损坏,只存有阙座和阙身。

正阙保存完整,通常所说的高颐阙就是指正阙。

此阙的前方两侧有刻工简练的圆雕天禄、辟邪石兽,阙高6米,由基座、柱、阙额、斗拱、枋、椽头、飞头和五脊顶组成。

阙身立在一个基座上,基座的四周雕有矮柱和方斗。

阙身高为34米,宽16米,厚25米,阙身上有铭文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上部雕了枋子、斗拱棱角,四面浮雕着形象逼真的人物、车马、鸟兽等图案。

阙顶是汉代重檐式屋面,两檐相距非常紧,屋面上有一石头雕成正脊,脊的两端雕了众多瓦当,脊中刻着一个口衔朱绶的大鹏鸟。

阙顶宽约4米,伸出阙身以外1米多,在造型比例上显得十分大气。

从阙身到屋檐共用了5层石块,逐渐向外延伸,这样就使屋檐显出舒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