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僖王陵僖王陵在成都市东郊的正党山麓,有一座王室陵墓——僖王陵。
僖王名叫朱友熏,是朱元璋的嫡系重孙。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他的十一子朱格为蜀王,此后朱格的儿子朱悦廉承袭蜀王位。
朱悦廉死后,他的长子靖王朱友育袭位,此时朱友熏被册封为罗江王。
公元1432年,朱友育病死,朱友熏袭封为蜀王,宣德九年(1434年)因患风疾而死。
僖王陵地宫依照明初蜀王府的规模和形制建造,是一座仿木结构的地下宫殿式建筑,为三进三重殿四合院布局。
墓室全由砖砌成,依次为大门、前庭、二门、正庭、正殿、中庭和后殿,其中的前庭、正庭、中庭左右均建有厢房,地宫全长32米,高55米,宽约7米。
墓内的主要建筑全部采用巨型优质青石精雕而成,地宫朱红石质大门每扇重达2吨多,门上刻有九排凸起的圆形门钉,每排有九颗门钉,共计九九八十一颗。
地宫中的仿木石雕花格门窗,刻工考究,上绘有莲荷、牡丹、菱花、菊花、蕉叶、海螺、双鱼、火轮、云朵等各种图案纹饰。
配殿门和棺室宝顶上遍布着缠枝葵菊图、牡丹图、祥云、莲花等,不但逼真,而且各不相同。
在棺室内的坐椅、香炉和棺台上,也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棺室的后面是一个绿色琉璃顶的影壁,其中心镶嵌着一件明代艺术精品——双龙戏珠描金釉陶盘。
墓内遍布绿色琉璃瓦、琉璃斗拱、脊兽等,这些都是当时成都蜀王府的宫廷格局,其气势和华丽程度可与蜀王府相媲美。
二十、眉山三苏祠三苏祠位于眉山市西南隅纱彀行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
元代时,人们把故居改为祠堂,开始在这里祭祀三苏。
明洪武年间,这里进行了扩建,但祠堂建筑在明末被毁,仅存五块石碑和一口钟。
清康熙四年(1665年),此处在原址按明代的规模进行重建,此后历代都进行了增修。
1984年,这里成立了眉山三苏博物馆。
三苏祠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建筑。
整个祠堂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荷池相通,堂馆亭榭掩映在古木翠竹的浓荫之中,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三苏祠主要因三苏父子而闻名中外,他们父子三人以卓越的文学才能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在文学上造诣都很深,而且各具特色。
父亲苏洵的文章凝练,苏轼的文风豪放,苏辙的文字优雅。
而且,他们父子三人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还为民众做了不少好事。
苏轼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匠,推动并完成了宋代的文学改革,使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继唐代文学后的又一个高峰。
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词豪放坦荡,但又不失清旷婉丽。
而且,他在书法和绘画上也是自成一家。
现在三苏祠的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公殿、启贤堂、来凤轩、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州亭、半潭秋水一房山、采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西门等。
其中正殿、启贤堂和瑞莲亭是清康熙时期修建的,有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
正殿的东侧是由池水把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的园林。
这里建筑精小、水面宽阔,呈现一幅自然的水乡景色。
正殿的西侧是被百坡亭的廊桥断开的池水,北边有披风榭,榭前的竹林中有东坡卧像。
正殿的殿堂由三进四合院组成,按中轴线进行分布,且两边运用了均衡而不完全对称的自由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使其成为一组典型的四川清代古建筑群。
三苏祠从明清时期就收藏着一批文物,其中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等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
三苏纪念馆自建立后,又广泛征集有关三苏的文物,共收藏文物5200余件,其中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等3200多册、字贴拓片约600件、明清及近现代书画1000多件、陶瓷及其他文物350多件,此外祠内的碑亭还收藏68种145块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