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特殊地理环境的关系,巴蜀地区很少受到兵火战争的影响,因此这里先后建立了不少地方政权,还成为战乱年代人们最好的避难场所,诞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巴蜀历史文化特色的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值得人们好好地感受一番。
一、东湖东湖是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的一座古典园林,最早是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在四川为官时建造的。
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宪宗时任宰相之职。
他在政治上主张强化皇权,抑制不服从命令的藩镇割据,并在抵御北方回鹘的扰掠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因此被封为卫国公。
此前,他还曾担任西川节度使。
北宋时期,王益(王安石的父亲)在任新繁县令时,曾到东湖游览并作了《东湖瑞莲歌》。
当时,本地名人梅挚(后来官至龙图阁大学士)作诗与他唱和。
此后,宋人宋侑在所著的《新繁卫公堂记》中写道:在新繁县令的住所西边有一个文饶堂,堂前有一株巨大的楠树,当地父老都说这是唐相李德裕所种植的。
1128年,沈卣予任新繁县令,他把文饶堂改为三贤堂,用来祭祀李德裕、王益和梅挚。
明末清初时,东湖在兵乱中遭到损坏。
清乾隆五年(1740年),本地知县重修了三贤堂,并在它的附近修建了亭子,取名为爱亭,此时的东湖已经有桥、亭、轩、山、石和多种花木等。
此后,东湖经过三次修葺,到同治三年(1864年),知县程祥栋对东湖再次进行整修,奠定了东湖的整体面貌。
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当时的整修主要扩大了湖面,修建了屋舍,种植了竹树。
那时,在三贤堂旧址的南边重建了此建筑,对面则是白江楼,北边有游廓,东有平远台,再往东是蝠岩。
蝠岩的左侧有小港湾和度鸐桥,东面则是瑞莲阁。
长廊以西有飞栏跨在水面上,从栏上通过便来到篁溪小榭,然后是怀李堂。
堂后是花南砚和北之轩。
轩的西侧紧连月波廊,而廊的北端则是槿篱茅舍和晚香斋,廊的西南有珍珠船舫,由此往南便可到达青白江楼。
20世纪初期,东湖被开辟为公园,此后进行过几次修葺,于东湖的西岸修建了亭阁、花园以及东部盆景园和茶室等。
现在的东湖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水面约占1/3,园林内有一座5米高的土丘和20多处清代修建的楼台亭阁等。
东湖园林布局严谨、玲珑别致,尤其是水面的变化,宽阔处有如湖泊,水光潋滟;狭窄处如小溪一般徘徊萦绕。
其间楼阁亭榭因地而设、互相映衬,菊莲竹树各吐清芬、韵味高雅。
由于它山水佳绝、风光秀丽,因此有古蜀名园之称。
二、成都望江楼望江楼位于成都市九眼桥锦江南岸,是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造的。
薛涛,字洪度,长安(陕西西安)人。
幼年时随父亲来到四川,自幼聪颖好学,才智过人,后来因父亲病死,家庭贫困而被编入官妓。
她不但擅长诗文,而且精通音律,因此得到当时剑南节度使韦皋的赏识,并被重用。
她曾做过校书郎,当时的人称她为女校书。
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张籍等人都十分推崇她,并写诗互相唱和。
到了明清两代,人们在锦江南岸建起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筑。
民国时期这里被开辟为望江楼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