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十三章 巴蜀园林(3)

第十三章 巴蜀园林(3)

2025-03-31 02:05:53

升庵桂湖清嘉庆、道光年间,桂湖园林逐步恢复;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都知县博采各地园林的特长,以绍兴鉴湖为模本,重建桂湖园林。

清朝末年,桂湖经过一些修葺,建国后扩大了面积,并种植了大量桂树,添建了一些楼宇亭台。

现在的桂湖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水域约占1/3,整个湖呈横卧的琵琶状。

湖堤和几座桥把湖面隔为几部分。

其中园林建筑以湖心的升庵祠为主,另有楼台亭阁等建筑20多座。

进入升庵桂湖,迎面就是长达百米的、造型奇特的、由紫藤营造出的长廊。

湖中小岛上有一个交加亭,以前是一座高台,为本地文人赏月之处,后来在此修建了两座毗连的八角亭,俗称水心亭。

其中一个亭依岸而建;另一个亭在岛上,高低错落、浑然一体。

亭的外围有红色的石栏环护,旁边种有芭蕉和竹子,前面有弯曲的石桥连接湖岸,由于两亭共同使用两根柱子,所以也叫做交加亭。

湖西岸的杨柳林中有一个高楼,起初称为寄升庵,后来改名为杨柳楼。

此楼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楼顶为卷棚结构,楼内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楼的两端还砌有花墙、堆有假山。

杨柳楼斜对面的湖畔上是一座建于水面上的阁楼,因依照成都锦江边的濯锦楼而建,所以取名为小锦江。

桂湖西北角的桂林中央建有桂花亭,最早为杨升庵所建,后来已经毫无踪迹可寻,现在的桂花亭是近代修建的。

秋天,丹桂、金桂和银桂争相开放,人们坐在亭子里会沉醉在浓郁的馨芬中。

桂花林的尽头是古香亭,亭上悬挂着桂屏柳浪的牌匾,亭顶上是金色琉璃瓦,台基铺着汉代花边砖。

据说,此亭的构架是仿当地的文庙。

亭子不远处的水中建有湖心楼,是一个砖建的楼房,起初是作为火药库,后改建为图书馆。

人们来往行走便是通过一道双孔拱桥。

湖心楼后的两翼各建有一座方亭,不远处还有建在台上的沉霞榭。

由沉霞榭向北,越过横卧荷塘柳堤的饮翠桥,不远处有一座四方形楼亭。

由于它像一个巨人枕卧在碧波之上,所以人们称其为枕碧亭。

从枕碧亭向西行,沿湖岸循石梯就能登上桂树围绕的城墙,再向上就是观稼台。

此台为正方形,八角形屋顶,整个造型稳重简朴、不加雕饰。

它之所以叫观稼台,是因为在封建社会,本地的县太爷每年要来此登高观看四处的庄稼,以示关心农业。

现在它已经变为观景台。

沿城墙向东,湖边有一个名为香世界的轩堂式建筑,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附近种植了大量桂树,中秋时节附近充溢着桂花香而得名。

在这些桂树中,有一株粗壮的老树,相传为杨升庵亲手栽种,人们称其为桂花王。

附近的城墙下建有一楼,名为问津楼,楼上的楹联为:地静一尘不起,楼高四望皆通。

与问津楼相呼应的是坠月楼,它耸立城头,是绝好的赏月之所。

桂湖最东边的水心建有绿漪亭,与湖岸有狭窄的石桥相通。

因为这里被碧绿的湖水环绕,而且附近还有密集的莲叶,在微风吹拂下绿浪滚滚,因此取名为绿漪亭。

由绿漪亭折回,踏着弓形的飞虹桥就可以到达山石雄奇、花木芬芳的聆香阁。

再往前走就是升庵祠的会心堂。

它的左侧有一座位于水上的草亭,名叫亭亭,是重檐式结构,下层为八角形,上层为四方形,顶上覆盖着稻草,具有鲜明的川西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