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巴蜀各地还有挂吞口(一种夸张变形的人头像,面貌威武勇敢,眼大鼻圆,嘴中衔着一把七星宝剑,传说它有镇宅驱邪的作用)和送锅碗的居住习俗。
百姓在修房建宅时,如果正门的朝向不是很吉利,主人就需要在门前悬挂吞口,以躲避煞运。
巴蜀的女子出嫁后,如果女儿和女婿新修建的房屋落成,娘家人要送锅、碗、瓢、盆、筷等日常用具,预示着他们已经开始了新生活。
四、婚嫁习俗巴蜀地区的婚嫁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在古代氏族部落时期使用战争掠夺妇女的抢夺婚;在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调换婚,即两个氏族的男方互换其姐妹为妻,后来在一些边远地区还存在这种婚姻形式,主要是不用彩礼,以人换人;在封建社会出现了指腹婚,即两家主妇同时怀孕,指腹约定,产后若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妇;表亲婚就是通常所说的姑表婚与舅表婚;还有人们熟知的童养媳、包办婚、买卖婚姻以及冥婚。
今天,最为广泛的是自愿婚,它是在男女双方都同意接受对方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婚姻形式。
这些婚姻形式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巴蜀地区的婚嫁礼仪一般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部分。
纳采是议婚的开始阶段,由男方请媒人提亲,如果女方同意进行议婚,男方就要准备礼品去女方家求婚,这时的礼物必须是一只活雁。
求婚后就是问名了,那指男方托媒人去问女方的出生年月日和姓名,然后准备合婚的仪式。
男方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消息通知女方的仪礼就是纳吉,又叫做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
在古代,定婚的信物是雁,现在则是戒指和首饰等物品。
在巴蜀的部分地方,这个礼仪被称做插香、炷大香、插定等。
订婚结束后,男家要举行盛大的酒宴宴请亲朋好友,向他们宣告这件喜事。
同时,男方还用送礼物的方式来大肆宣扬这件喜事,要送给女方羊、酒、鸡蛋等礼品和布料,女方则回送给男家糕饼、粽子之类的食物。
订婚之后,男家要把聘礼送到女方家里,这属于成婚礼,也叫纳征,俗称完聘或大聘等。
此后,女方要把聘礼中的一部分食品退还,还要赠送男方衣帽鞋袜等作为回礼。
送完聘礼后就到了请期,也就是选择结婚的日期,男方要拿着礼品到女方家里,在征得女方家人的同意后确定婚期。
最后一项就是亲迎,即新女婿亲自到女方家里迎聚新娘,这是婚礼的主要程序。
亲迎仪式主要为抬花轿,一般分双顶或单顶。
此外,新媳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新媳妇的迎亲客都要跟随前往。
迎亲过程中的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都有多种形式,但都表示祝吉驱邪。
婚嫁过后,新媳妇要回娘家归宁,当新媳妇进入育产期时还要举行第二代的诞生礼。
此后,婚礼便成为家庆的纪念日。
巴蜀还有一项特殊的婚礼,那就是如果新媳妇是寡妇,迎娶时的迎亲和拜堂只能在晚上进行,而且不能启用乐队,只能坐小轿。
到达男方家后,新娘要过火盆,而且只能背向走进夫家,还没有司仪。
五、生育习俗巴蜀地区的生育习俗与其他地方有不少共性,比如说孩子在出生一年时要抓周(庆贺周岁的仪式)。
但是,巴蜀人也有很多特殊的习俗,比如小陪送、送祝米、开荤、拉保保等。
当出嫁的女子怀孕生子后,娘家人要为小孩送去一套日常的生活用品,如衣服、鞋、帽等,这个活动在四川被称为小陪送。
小孩出世约一周后,娘家人要送祝米。
这时,姑母、舅母、姐妹和近邻等人会带上鸡蛋、鸡、红糖、糯米等前去看望,主人家则准备好宴席款待众人。
这些人回去时,还要带上一些涂成红色的鸡蛋分给家里的长辈和儿童,因为人们认为这样会带来好运。
等到婴儿长到一百天或者六个月时,家里人要为他举行开荤仪式。
届时,主人家备好酒菜,然后请来附近德高望重的老人,让他用筷子蘸点酒和肉菜抹到孩子的嘴唇上,边抹边说一些吉利话,比如:吃点酒,天长地久;吃点油,穿缎穿绸;吃点肉,多福多寿;吃点饭,家财万贯……然后,老人还要给小孩一些赏钱表示祝贺。
仪式过后,就意味着小孩可以吃饭菜了。
孩子满周岁时,则要举行抓周仪式。
到时,家人要先为小孩洗澡,穿上新衣,然后把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本、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铲子、勺子、剪子、尺子、绣线、花样子等各种玩具、用具陈列于屋中,任由小孩随意抓取。
小孩子所抓的东西预测着他将来的爱好、志向和前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