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人的信仰中,帝能上下于天地之间,高踞于群神之上,其主神的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
由此帝与群神的关系就成为主神与诸神的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三星堆祭祀坑所出土的青铜站立大像与其他青铜雕像人物的主从关系得到印证。
从众多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可以得知:巴蜀人所崇拜的帝是一种拟人神,具有人的形态、生命、灵魂和意志。
后来,这种帝崇拜逐渐演变成对种群领袖的崇拜,也就是对蜀王的崇拜。
在杜宇王朝时期,杜宇被称为望帝,这使他担任了天神的角色,并成为人们信仰的上神。
杜宇王朝以后,历代的蜀王也都被尊奉为帝,由此形成众帝以及众帝崇拜。
九、大石崇拜大石崇拜是蜀人信仰中一种特殊的崇拜形态,包含着社会和自然两种信仰因素。
在考古学中,大石崇拜遗迹分布十分广阔,几乎遍布全世界。
这与当时人们的社会认识有关:一方面是因为万物有灵信仰的兴盛;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代人对祖先生存环境具有一种宗教崇拜信仰。
虽然后来人们进入早期城市社会,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仍然以不同形式表达着自己对祖先生存环境的崇拜,如修建巨大的建筑等,大石崇拜就综合了这两方面的因素。
巴蜀地区拥有众多大石崇拜遗迹,大致可分为墓石、独石、列石三大类。
墓石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南部,特点是用大石砌成墓室,顶部再覆盖大石,而且这些大石通常重达数千斤甚至上万斤。
独石主要分布在四川中部地区。
据文献记载:这些石头大多是开明王朝时期的,其中有石笋、地角石、支机石、五五丁担、天涯石、石境等。
列石又称石行或石阵,巴蜀地区主要有旱八阵、八阵图、飞来石等。
巴蜀地区的大石崇拜发源于神话早期的蚕丛氏。
据史料记载:蚕丛氏始居岷山石室,这些石室就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
后来,蚕丛氏从岷江上游迁到了成都平原,生活的空间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已经不再居住石室,但仍以不同形式的大石建筑来寄托自己对祖先和祖先生存环境的崇拜。
在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就出土了一块大石,很明显是用于祭祀的,表明其是大石崇拜的遗迹。
而且,三星堆一号坑的方向是北偏西45度,二号坑为北偏西55度,它们都朝向蚕丛氏兴起的岷山。
而同一时期的羊子山大型土台建筑,方向也是北偏西55度,同样朝向蚕丛氏发源的岷山。
由此可见,这几处的源头都是岷山,与蚕丛氏居住地石室有关。
而且,在岷江上游理县佳山寨的石棺葬中也出土了一块不规则的梯形的自然石块。
这一系列现象都说明大石崇拜的来源是人们对蚕丛及其所居岷山石室顶礼膜拜的综合体现。
事实上,成都平原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当地不出产巨大的石头,而四川中部、成都平原出现的大石都是从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开采、运输来的。
这也表明巴蜀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大石崇拜传统。
十、神女崇拜目前,巴蜀地区仍遗留着神女崇拜。
这个神女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巫山神女,其被世人所共知是由于宋玉(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所作的《高唐赋》和《神女赋》。
据说:当年楚怀王出游巫峡时,住在一个名叫高唐的地方。
他白天昏然入睡,梦见神女前来向他倾诉爱情,龙心大悦,就和神女云雨了一番。
后来,顷襄王在宋玉的陪同下又游玩此地,也做了一个类似的美梦。
他醒来后诉说了梦中奇遇,并下令宋玉作《高唐赋》和《神女赋》。
《高唐赋》中称巫山神女是炎帝的第三个女儿,名叫瑶姬。
习凿齿(字彦威,东晋史学家,今湖北襄樊人)在所著的《襄阳耆旧记》中写道: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
精魂依草,实为灵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
这段话的意思是:巫山神女原本是赤帝的女儿,名叫瑶姬,在没出嫁前就死了,埋葬在巫山向阳的高丘上,封于巫山之台。
瑶姬的灵魂依附在灵芝草上,这种灵芝能媚人,吃了它能与人在梦中幽会。
这种说法在先秦文献中的《山海经》中也得到了验证,《山海经·中次七经》中写道:又东二百里,曰姑摇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厝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这段话也说明巫山神女是炎帝的女儿。
宋代的《太平广记》则说她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在尚未出嫁时夭折了,葬身于巫山南坡,被称为巫山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