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摩梭人文化摩梭人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
摩梭人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传统节日,其中以春节和朝山节最为隆重。
节日期间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并在山上野餐。
摩梭人能歌善舞,较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蹉是跳舞的意思,意即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蹈。
摩梭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乐器有笛子、葫芦笙、锁呐、鼓、钹、拨郎鼓、手摇铜铃、口弦等。
而且,摩梭舞蹈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摩梭舞蹈色彩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泸沽湖的传说泸沽湖在古时候称鲁窟海子,又叫左所海,俗称亮海,位于云南省宁蒗县与四川省盐源县的交界处,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是由于岩溶作用而造成的高原湖泊。
湖面水位的海拔高度为2700米,平均水深40米,整个湖泊就好似一个马蹄,湖心有很多小岛屿,湖泊被群山环抱。
泸沽湖的环境非常优美,所以明代诗人胡墩赋诗云:泸沽秋水阔,隐隐浸芙蓉。
并峙波问鼎,连排海上峰。
倒涵天一碧,横锁树千重。
应识仙源近,乘槎访赤松。
美丽的泸沽湖四周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摩梭人。
摩梭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纳西族的支系,由于他们生活在偏僻的环境中,经济、文化、生活等都与纳西族有了很大的不同。
当地的摩梭人过着早出晚归、男女共同劳动、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达巴教之外,还信仰喇嘛教。
在湖边居住的摩梭人,靠整日划着独木挖成的猪槽舟在湖上捕鱼为生。
美丽的泸沽湖关于泸沽湖,当地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远古时候,泸沽湖地区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当地的摩梭人以放牧为生,生活虽然贫困但比较安宁。
在当地居民中,有一个叫阿称咪的妇人与年满12岁叫夺若的男孩相依为命,母子俩为主人家放牛、喂猪。
有一天,放牛的夺若追赶一只山鸡到了吉宝库(出水洞),山鸡追没了,满身大汗的他非常口渴,便俯下身去喝水。
由于当时的水很少,不像往日到处都可以喝到,他便顺着水流往上游找,一直找到平时涌出泉水的洞口也没看到有大水流出,仔细一看才发现出水口被一条硕大的鱼堵住了。
夺若用尽全力也无法把鱼弄走,便取出腰刀在鱼脊梁上割下了一大块鱼肉烧着吃了。
第二天,他又来到那里,发现鱼还在,而且昨天割掉的鱼肉又长了出来。
于是,夺若又像昨天那样割块鱼肉美餐了一顿。
这种情况维持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人发现并传开了。
贪婪的主子为了独自占有这条鱼想尽了办法,但都无法把它弄出来。
最后,他用99头牦牛、99条耕绳和99个铁钩往外拉,一共拉了九九八十一次才将大鱼拉出洞口。
可是还没等贪心的牧主笑出声来,从洞口涌出的大水很快就将他淹没了,同时还吞没了附近的房屋和草地牧场。
当时,阿称咪正带着儿子在牧主人家干活,发现大水来了连忙带着夺若跳上猪槽,任其漂流。
最后,漫天大水淹没了整个盆地,后来人们便将这个大湖叫做泸沽湖。
二、格姆山的由来在环抱着泸沽湖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山叫做格姆山,其在汉语中的意思是狮子山。
它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6公里,南面较高,北边较低,主峰海拔为3754米,高出泸沽湖湖面1000多米。
由于酷似一头狮子,它被当地人称为狮子山。
格姆一词来源于藏语,全称是:探览斯根格姆,意思是通向涅槃之路,藏语斯根的意思是狮子,格姆的意思是高大的女子,因此当地的摩梭人将这座山称为格姆女神山。
格姆山雄奇、神圣,山间的古栎、橡树成林,云杉、冷杉密布,处处清泉涌流,特别是山腰处有成片的垂枝柏香树,极具观赏价值。
西侧的山崖上还有一个溶洞,当地人称菩萨洞,每年都有许多人前往洞中烧香拜神。
据说:有人曾经在洞中听到过流水的声响,而且将一只小狗放在洞中,半月后却发现从泸沽湖里游了出来。
关于这座山的由来,当地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