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殡的前两天,还要举行一个集体吊唁活动。
头一天,死者的儿子或外甥牵着马去把主持火葬的喇嘛接来。
喇嘛到家门口时,死者的亲属要在门口叩头迎接。
在哀乐声中,主持喇嘛和其他喇嘛或巫师在灵堂前为死者念经超度灵魂。
灵堂周围用麻绳挂着许多纸旗,旗上画着符咒和图画。
同时,要在死者的棺材上放一块四方形的猪肉,并用一支筷子把猪肉分为两块,筷子就插在其中一块肉上作为祭品。
喇嘛念经时,远近的亲朋好友都要前来吊唁。
为表示谢意,死者的家属要设宴盛情款待。
第二天进行吊唁时,女主人应事先准备一匹好马,并请达巴巫师念《洗马经》,以便让亡灵骑马归去。
巫师念完经后,会用三碗水给马净身,然后给它装上华丽的马鞍,让孝子牵着马绕村子走一圈,表示给亡灵骑的马已准备好。
次日清晨,在进行火葬前,孝子要牵着驮有死者衣物和随葬品的马逆时针方向绕着木屋式的棺材走三圈。
火化的时候,主人要请四个人抬木屋式的棺材,然后鸣枪或放炮三响,以此告知村里人要出殡了。
然后,四个人抬着棺材往坟地走,巫师在棺材前念《开路经》、喇嘛念《超度经》,棺材后面则跟着送葬的亲友。
孝子背着为死者准备的各种供品和陪葬品,在送葬的路上唢呐齐鸣、亲友大哭。
来到坟地后,人们把棺材放在木柴堆上,等喇嘛念完《点火经》后,主人便给喇嘛和巫师发钱。
然后,由主持喇嘛打开棺材,并把尸体抬到柴堆中央点火焚烧。
在焚烧尸体的过程中,家人要不断洒上清油和酥油,喇嘛和巫师则不停地念经并施法术。
死者的衣服和随葬品也要抛入火中烧掉。
送葬的人在离开火葬场前,要拿着采来的篙枝和杜鹃树叶绕着火堆走三圈,表示驱鬼避邪。
火葬后的第二天,死者家属要把未烧尽的尸骨收集起来,装进一个陶罐里,密封好罐口后藏到高山的洞穴里。
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一百天时,主人还要请喇嘛念《超度经》为死者超度,且在这100天里死者的家人都不准吃鸡肉,也不准宰鸡。
六、摩梭人的转山节转山在摩梭语中称俄过,又叫日则过。
日则指山神,俄指山,过是转的意思。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的转山节,这是他们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主要祭拜格姆女神山。
摩梭人认为祭祀格姆女神可以保佑他们人畜兴旺、五谷丰收,而且她还是主管爱情和婚姻的主神,所以当地人特别崇拜她,将其作为顶礼膜拜的神山。
在山的南麓,人们还建立了一座神庙,庙内的墙壁上绘有披发骑鹿的格姆女神画像。
在泸沽湖一个叫里格的岛上也有一个神龛,里面供奉着骑马张弓的格姆女神塑像。
每月初一、初五、十五和二十五的清晨,人们都要在自家地里点上一笼新鲜的松叶香,并磕头敬山神。
这时,山间密林处会冒出缕缕青烟,扶摇直上。
农历七月二十五是格姆女神的诞辰。
这天清早,摩梭人的村庄就会欢闹起来。
摩梭族小伙子们身着民族盛装;女孩们都被阿妈(母亲)打扮得十分漂亮;老人们准备转山节所使用的经幡和供品;附近的东巴(巫师)和寺庙里的僧侣排着长队,拿着法器向山的方向出发;众人则跟在后面。
到了山脚下,人们把准备好的小三角旗拴在树上,烧上几缕松叶香;东巴则用高昂的语调朗诵祈祷山神的诗歌;喇嘛们坐下来吹响长号和锁呐;众人面对大山叩拜。
接着,在东巴和喇嘛的主持下,年长的女性向格姆女神敬献贡品:美酒、佳肴、水、牛奶等,并往篝火上洒酒、丢鲜花,然后人们再到女神庙里烧香。
这些礼仪结束后,摩梭人便绕格姆山转一周,称为转山,同时还要绕泸沽湖走一圈。
在这个过程中,喇嘛一手摇着拨浪鼓,一手摇手铃,口中还念着转山经,年轻的男子则不断吹起隆隆的海螺。
整个转山节将持续三天,白天人们还要进行狮子舞、赛马、摔跤、打跳、对歌、野餐等活动,晚上便在湖畔露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