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苗 族 文 化据考证,苗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早在商周时期,苗族人就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三苗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历史上,苗族曾经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湘(湖南)黔(贵州)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原先没有本民族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更是技艺高超。
此外,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也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一、僰人悬棺之谜悬棺葬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古代丧葬形式,即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利用打桩或在悬崖上人工凿洞,或利用天然洞穴等方式,将死者连同装他的尸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
其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种习俗,最早出现在福建和广东,后来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他10多个省区,但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地方。
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境内的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处。
周代时,这里是僰侯国,汉武帝时期称为僰道县,古代的僰人就聚居在这一带。
这里的悬棺很多,在一些险拔峻峭的岩穴间通常都有半悬在山崖上的棺木,多数离地面有25—50米高,更有高者可达100米。
在悬棺的崖壁上,还有许多内容丰富、线条粗犷、形象逼真的红色彩绘壁画。
考古专家研究后认为:四川省境内的悬棺大多是明代和明代以前放置的,有些棺材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后来,研究人员对悬棺进行了发掘,发现棺内的死者头骨保存完好,骨架也保存良好,在开启的悬棺中还发现了部分铁器和陶片。
由于棺材的木质较好,所以至今未曾腐朽,这可能是悬崖比较干燥的缘故。
这些悬棺大多在几百公斤以上,在古代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僰人是如何把棺材弄到悬崖上的?他们为什么要悬棺呢?这两个疑问至今让人费解。
后来,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发现了僰人对死人施行悬棺葬的原因。
僰人施行悬棺葬主要与他们民族的心理意识、信念和习俗有着直接关系。
因为在古代僰人的心目中,把死者的棺材挂在高高悬崖上是很吉祥的。
他们相信这样做之后,这个人的后代会兴旺发达。
如果棺木从悬崖上坠落下来,就意味着不吉利。
但这只是推测的结果,因为僰人在明朝万历年间,曾遭到明朝军队长时间的围剿,以至于出现了灭族之灾。
此外,关于悬棺是如何放置到悬崖上的,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古代僰人在岩石上开凿道路,把棺材安放好,再把崖画绘制好,然后将道路全部毁掉;第二种说法,古代僰人先用土填埋崖壁,等把棺材放好后,再把这些土挖去;第三种说法,古代僰人先搭好厢架,再把棺材放上去,之后拆掉架子;最后一种说法,古僰人从崖顶放下绳索,然后把棺材放在悬崖的洞穴中或者打好的木桩上。
这种从崖顶放绳索的说法比较可靠,因为在当地岩壁上确实有一些绳索磨损的印痕。
二、蜀南万里箐〖TP蜀南万里箐·竹海.TIF,BP#]竹海蜀南竹海本名万里箐,位于四川宜宾市管辖的长宁、江安两县相连的天山余脉。
这里竹木繁茂,从山麓到山顶飞瀑流泉,景色清幽,以竹景最为著名。
相传,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被贬官到戎州(宜宾)时曾经过此地。
当面对无边的竹海时,他不禁赞叹道: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姊妹耳!当地人请他为此题辞,黄庭坚就用一把竹帚作笔在石壁上书写了万里箐三个字,该名字由此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