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花山的主要活动项目是爬杆表演,场上立着许多光滑的竹竿,花竿顶上挂着鲜红的绸花,小伙子们要边吹芦笙边爬竿,取下红绸花就算得胜。
这时,全场的人都会为他们喝彩。
参赛者上竿时头朝上,下竿时则头朝下,获胜者的奖品是美酒。
踩山节的另一项活动是斗牛,一般情况下活动按村寨或牛的大小分组比赛,最后取胜的牛由主人牵着到花竿前绕竿一周,然后花竿头会给它披红挂彩,围观的人群也会喝彩祝贺。
这些活动结束后,老年人便在一起喝酒拉家常,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则一对对地向树林中或山坡上走去,要么谈情说爱,要么对歌。
晚上,花山场上燃起篝火,人们围在篝火旁喝酒谈天。
在踩山活动中,如果男女青年产生了感情,回去后便可以禀报父母准备办亲事。
踩山节的第二天下午,人们就可以把花杆放倒,代表一年一度的踩山节就此结束。
六、苗族赶秋节赶秋节就是立秋时举行的庆祝活动。
节日当天,山寨的苗家人都要换上节日的盛装,邀朋结伴从四面八方赶往赶秋集会地点。
高高的秋台上彩旗飘扬,秋台里放着倒在地上的纸老虎,旁边还有手拿长矛、钢叉或弓箭的猎人,象征着善良战胜了邪恶。
随着主持人的歌声,活动正式开始。
秋场上锣鼓喧天、歌声不断,龙灯队、狮子队拨开人流在秋场上舞动。
活动中最热烈、最持久的就要数打秋千了,分为四人秋、八人秋和十二人秋。
无数人簇拥在各种类型的秋千下,谈笑风生,对歌搭伴,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容光焕发,热情洋溢,个个争相在上秋千前与对手盘歌。
因为登秋千有一条规约,想登上秋千必须选唱一首歌,歌声最嘹亮、表现最大方的人才能最先登上秋千。
在秋场上,青年男女也利用歌声为自己物色情侣,相互中意的男女在庆祝活动过后便可以商谈婚姻问题。
赶秋节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即使是遇到了阴雨天,活动都会如期举行,活动内容也不会减少。
关于赶秋节,有人称立秋日,有人称赶秋千。
称立秋日的人认为,这个活动是为纪念农神。
因为在远古时代,苗族人的先祖神农曾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取谷种,然后教会苗民种植,使他们有五谷可以食用。
所以,每年的立秋日便举办这个活动,以纪念神农派去取谷种的一男一女(秋公、秋婆),同时也是为了纪念神农的恩德。
将这个节日称作赶秋千,主要是根据当地的传说: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武艺很高、为人善良、长得英俊,深受人们的爱戴。
有一次他外出打猎,看见一只鹰从空中飞过,就一箭将它射了下来,而与鹰同时落下的还有一只花鞋。
这只花鞋绣得非常精巧,根据图案来看肯定是出自苗寨姑娘之手,于是巴贵达惹深深地爱上了绣鞋的姑娘。
为了找到这位姑娘,巴贵达惹将一人坐的秋千改成可坐八人的磨盘秋千,并取名八人秋。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赶秋节那天,远近的男女老少都向秋场涌来。
由于苗族姑娘最喜欢打秋千,所以巴贵达惹想用这个办法找到绣鞋的姑娘。
经过对歌、盘歌,巴贵达惹终于找到了花鞋的主人,两人情投意合,结成了夫妻。
从那以后,当地就有了赶秋节。
每当瓜熟果香、赶秋佳节到来时,苗族青年就扎起秋千欢度节日,并在此时择配佳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