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羌 族 文 化据学者考证:羌族是我国一个历史相当久远的民族,也是大西北的最早开发者之一。
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古羌族人还是夏朝的主要组成部分,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期进入藏北和川北。
宋代党项羌族建西夏国,元代不少将领出身于勇武善战的羌族。
现在的羌人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和狩猎为辅。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而且羌族人大都会唱民歌,歌词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
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
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首数羌笛。
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
一、神秘的白石崇拜独具特色的碉楼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是古羌人的后裔,先秦时期主要活动在我国甘肃、青海一带。
羌族人自古以来就信奉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但是他们认为白石是一切信仰神的代表和象征。
羌族人的白石崇拜还有着一段传说:羌族原本生活在陕西、甘肃、青海一代,属于游牧民族。
战国时期,他们迫于秦国的侵略与压迫,就分成几部分开始向四川迁徙。
在迁徙途中,前面遭遇到高山和大河的阻挡,后面又有戈基人在追击。
他们只好边战边撤,结果伤亡惨重。
正当整个部族面临覆灭的危险时,先祖天神阿爸木比塔来救助他们。
天神阿爸木比塔从天上扔下了三块巨大的白石,落地后变成三座大雪山,挡住了戈基人的追赶,使羌族人安全地到达了四川。
另一个传说较为接近史实:羌族人在和戈基人打仗时,多次战败。
后来,天神在梦中告诉羌人,在坡地上交锋时,可用树棍作武器对付戈基人的麻杆;在高山交锋时,用白色的石头作武器打砸戈基人,结果羌族人反败为胜,用白石打败了戈基人,到达了富饶的日补坝(地名,在原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
从此以后,羌族人就把白石视为保护神、天神、地神、山神和寨神,还将白石供在房顶上、山上、地边和神龛里。
现在的羌寨到处都能看到屋顶四角上的白石,神龛、田边、树林里也供着一块块白石。
羌人信仰白石,把白石和山结合在一起,白石就是山神;与火结合起来,白石就是火神;把白石放在村寨中或者屋顶上,它就是寨神或天神;供在家里的神龛里,它就是宅神。
这种奇特的白石崇拜既包含了羌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也包含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溜索和索桥在羌族人生活的地区,不但可以看到高耸的碉楼和古栈道的遗址,还能看到横跨于高山间的溜索和索桥。
在一些高山峡谷区,由于水流湍急,峡谷很深,人们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渡河。
于是,聪明的羌族人就用一种长藤做溜索绳。
这种藤质地坚韧,人们把其两端固定在两岸,通常是一端高一端低,两根相对并列,一根供来时使用,另一根是去时使用。
过溜索时,人们要使用溜梆。
那是一根长20厘米左右、宽约10厘米的槽形硬木,其背面凿有两个对称的可以用来拴绳子的孔。
行人如果要过河,就把自带的溜梆凹槽架在溜索上,再用麻绳或皮条穿过长孔,牢系在自己的腰间,然后以仰卧的姿势手握溜梆,脚蹬溜索,这样就可靠惯性滑到对岸了。
在这些地区,不但人走溜索,货物和牲畜也可以走溜索。
届时,人们把牲畜与溜梆拴在一起,然后由善于使用溜索的人在前面将牲畜带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