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三 章 巴蜀民族文化(19)

第 三 章 巴蜀民族文化(19)

2025-03-31 02:05:52

索桥又叫吊桥、绳桥或悬索桥,是一种以绳索为桥身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根据使用材料可以将索桥分为竹索桥、藤索桥和铁索桥三种。

在建造索桥时,桥的两端都要先建造好石屋,然后再安装上柱桩、铁山、铁牛、石狮等物品,使用这些物品的目的是为了固定桥索。

把桥索直接系在这些物品上,并用木棍或绞车将桥索绞紧,然后在桥索上安置好木板,桥面就造好了。

但是,这样的桥走起来会摇摆不定,人容易掉下去,所以很多桥的桥面两侧都安置了绳索作为扶栏。

需要注意的是:索桥多建于沟深水急的峡谷中,走起来晃动很大,因此不适合负载较重的人通过。

三、羌笛声声悠扬处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也是羌族人的传统乐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最早的时候,羌笛是用骨头做成的,镂空,双管并列,竖吹。

东汉马融的《长笛赋》中写道:近世双笛从羌起,而许慎的《说文解字》则称羌笛三孔,这说明当时的羌笛是双管三孔。

到了唐宋时期,文人的诗文中有比较多关于羌笛的描述,为世人所熟知的要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

宋代《乐书》中称:羌笛五孔。

可见经过多年的发展,羌笛已经由三孔转变为五孔。

流传千古的羌笛现代的羌笛是用当地产的一种竹节长、管身细的油竹加工而成的,先是选两支筒径和长度一致的竹管,削去竹子的外皮,使其成为方柱形,然后在首、中、尾三处用细线捆扎。

在管身上开出五或六个按孔,在管的上端装好竹制的簧哨,吹嘴正面一般要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

演奏时,嘴含着双簧,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孔。

羌笛是竖着吹奏的,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

通常情况下,一支羌韵十足的羌笛,其音调、音质、音色、音韵、演奏者的呼吸大小和定音等都取决于双哨口的质量。

一支羌管可以有多个双哨口配合,所谓双哨口就是两只哨口。

如果是用箭竹制成,要求就非常苛刻,难度也非常高,需要老龄的箭竹,也可以与双管同材质。

由于它比管身小,因此既要老辣,又得细腻柔韧,这样才能插进管口。

羌笛上唯一的金属是薄薄的簧片,它使气流进入管身并使羌笛发声。

簧片的开启和整个羌笛的韵味都要由双哨口把握。

四、羌族葬俗和丧葬歌舞古代羌族人的葬俗以火葬为主,人死后的第三天进行火化,且火葬前必须请端公巫师念咒,然后将棺木抬至本族的火葬场。

在羌族居住的地区,每个村寨都有几个火葬场,每一个大姓都单独拥有一个。

这些火葬场大多在村寨附近,旁边还设有一座可以移动的小木屋,屋内供奉着本族祖先的神位。

火葬时,就把小木屋移到其他地方,再把火化的棺木放在原来小木屋的地方,然后在四周堆放干柴,点火连同棺木一起焚烧。

火葬通常在日落后进行,火化时死者的亲人要围坐一旁哭泣。

随着历史的发展,哭泣后来转为吟唱丧歌,再后来就是以舞蹈来祈求神灵保佑死者安息。

这些歌舞一直延续到次日清晨把骨灰处理好为止。

太阳快要落山时,村寨里的男女和主持祭祀仪式的巫师就跟随死者的家属陆续到达火葬场。

家属先在火葬场前供放好各类祭品,然后等待吉时的到来。

当羊皮鼓响起后,由手拿雕有神仙头像的克里米娃子神杖、头戴放置圣物帽子的巫师开路,紧跟其后的是头戴金丝猴头帽、手拿挂有鹰爪等避邪物的大巫师,同时他还要敲打羊皮单鼓。

后面是挥舞着棍棒类法器的六七位巫师组成的队伍。

他们踏着羊皮单鼓的鼓点儿和板铃响声跳舞,头戴金丝猴头帽的巫师在跳舞的同时,还要负责指挥其他巫师,而且在整个仪式的过程中要表演多种舞蹈。

这些巫师的舞姿各不相同,有的边挥动法器边向地祭拜;有的左右腿轮流做前后蹦跳动作,但他们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都会不停地念咒语和经文。

等跳到吉时的时候,人们便把死者的尸体火化。

火化时,巫师们要边敲打羊皮单鼓边跳蹈,死者的亲属于火化结束后也开始唱歌跳舞,以祈祷祖先保佑新亡人能平安到达阴间。

歌舞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等死者家属把骨灰收集好并埋葬之后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