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礼举行前,新娘要禁食一至两天,而且在结婚的前一天还要禁止喝水。
在娶亲之前,男方要请人把一定数额的食品送到女方家里。
结婚的前两天,亲戚朋友和乡邻要到男女双方的家里帮助清扫庭院,备办宴席用的食物。
彝族人的婚礼要举行三天。
第一天,新郎在吹鼓手和大号师傅吹奏庆婚乐声中,举行敬天地、敬祖宗、拜父母、拜姑舅和本家亲戚的仪式,还要给亲友发放果品和食物;亲友们则回赠金银首饰、钱财、衣服等物品表示祝贺。
男方家里还要派两名称为侠木的男子(新郎的堂弟或表弟)送酒到新娘家,以表示如期娶亲。
在接亲的日子,新郎家要派出一位长辈带着新郎的弟弟和同寨的青年,牵一匹马去新娘家接亲。
他们到达新娘家所在的村寨时,往往会遭到村中年轻姑娘们的阻挡。
这时,接新娘的小伙子便往寨子里冲,而护卫新娘的姑娘们则拼命阻拦,并把事先准备好的锅底灰往小伙子们脸上抹,还要向小伙子们的头上泼水,欢闹一会儿才放他们进去。
接亲的人进屋后,新娘的父母要出面接待。
男方来人中的一位长辈把带来的服饰摆在女方家的祖堂前,并念一些经文,表示敬奉这里的天地和新娘的祖宗,然后女方的父母设宴招待迎亲的人。
在这天晚上,出嫁的新娘由女伴们陪着一起唱哭嫁歌——《阿可莫尼惹》。
在第二天天还没亮时,姑娘的嫂子给新娘头上喷一些酒,然后帮她戴上金银头饰和彩带,穿上艳丽的嫁衣。
天亮之后,新娘的表弟把新娘背到马上,然后由众人护送着去婆家,送亲的人主要是新娘的兄弟和叔伯等。
如果在路上遇到另一个接亲的队伍走在自己前面,这些人就要把毡片铺在前面队伍留下的马蹄印之上,让自己的马踏着毡过去,表示不踏他人。
如果路程很远,在一天之内很难赶到,接亲的人可以在中途的村寨里过夜,但新娘不能到别人家中借宿,只能在户外休息,并有人守护。
新娘到了婆家的村寨后,不能直接进入婆家的房子,而是先到用竹子和松枝搭成的迎亲棚里。
到了晚上,新娘才可以进婆家的门。
在进房门之前,人们要用白蓝两色碎布串起的彩布条在新娘头上转一转,尔后把布埋掉,表示把新娘在道路上沾染的晦气都埋掉了。
新娘进入房屋后,在新郎姐妹的陪同下吃一餐过门饭,然后到洞房内要拜床,喝交杯蜂蜜甜茶,并向父母敬献糖或茶。
入洞房的第二天,新娘需要和送亲的人一起返回娘家。
而新娘回到娘家的第二天,新郎先要在本村青年的陪伴下,将一些酒肉和礼品送到新娘家。
一段日子之后,新郎家再派人来接走新娘,此后两人便正式开始新婚生活。
三、彝族少女的换裙礼仪居住在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少女在成年时,都会举行一个神秘的换裙仪式。
换裙的彝语叫法是沙拉洛,就是脱去童年时的裙子,换上成年人裙子的意思。
彝族少女在换裙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裙子,梳的是独辫,耳朵上挂的是穿耳线。
换裙之后,就要穿上段和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独辫也要改梳双辫,并戴上绣花的头帕和耳坠。
在举行了换裙仪式后,少女们就可以自由地逛街、赶场、看赛马和谈恋爱,也意味着她们已经成年了。
换裙仪式通常在少女15—17岁之间举行,而且要选择单岁,因为彝族人认为双岁换裙会招来灾难,对换裙者一生都不吉利。
换裙的具体日期则需请村里的老人选定。
由于换裙是彝族姑娘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她的父母都很重视。
特别是母亲,在临近换裙的日子里就要为女儿准备好头上戴的花边黑色头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银牌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