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三 章 巴蜀民族文化(25)

第 三 章 巴蜀民族文化(25)

2025-03-31 02:05:52

初一到初二,家家户户都不能走亲访友,必须闭门在家欢聚。

初一早晨,全家人身穿节日盛装在一起吃丰富的早餐,然后在家中放置五谷的盆内插上带穗的青稞和小麦,或用哈达捆扎一束青棵挂在厨房的墙上,紧接着还要在屋门上粘一些牛毛和酥油,以此来祈求丰收和牲畜兴旺。

初三这天,邻近的亲朋好友开始相互请客,互赠哈达祝福对方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并用青稞酒、牛羊肉和各式各样的糕点宴请客人。

客人吃完饭后还须揉一团糍粑、包一些酥油带回去,既表示主人家家境富足,又表示客人家会因此富足起来。

过年期间,人们还要跳十二相舞,十二相是指狮、虎、豹、龙、牛、羊、豕、凤、鹏、大鬼、小鬼、地母这十二种面具。

在舞蹈之前,人们要竖立起一个红黄镶边的山神旗幡,旗上的山神赤身裸体,腰间挂着三角形虎皮,右手挥舞着石斧,左手捧着一个婴儿,头戴一顶骷髅串花冠,怒目龇牙,双足踏着一个横躺着的邪魔,旗幡的四角还画着精灵,图画的含义是山神战败邪魔,从邪魔手中救出了人类的孩子。

十二相舞开始时,十二个戴着不同面具的人到场中表演,先跳凤舞,接下来是猴子舞和小鬼舞,最后跳播种舞。

在过年节期间,寺庙也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寺庙内张灯结彩,众多人前往佛堂瞻仰和朝拜。

初七前人们走亲访友,初七之后,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寺院转经,而且在过完十五之前,每人必须转够300次。

正月十五的晚上,寺院会举行酥油灯会。

在举行灯会之前,寺院要事先制作一些用掺有各种颜色的酥油制成多种样式的酥油灯和酥油花。

寺庙内灯火辉煌,各种点燃的酥油灯不仅漂亮,而且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人们在观灯同时,乐器齐鸣,戴着各式各样面具的喇嘛在寺庙的空地上跳神。

到了正月十七那天,活动结束,人们纷纷离开寺院,藏历年就此结束。

三、古老的七月跳神日在四川的藏族人居住区,每年七月初八是当地人的宗教节日——跳神日。

这一天,喇嘛寺的喇嘛要进行跳神表演,演出藏传佛教故事的舞剧。

在演出之前,寺院附近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早早地赶到寺院内。

跳神开始时,先是三个装扮成青、灰、白三种颜色猿猴的喇嘛跳着上场,随后是两个反穿羊皮袄、以树叶和草绳为裙子的猎人。

据说:他们装扮的是藏民的祖先,两个人都拿着长刀、佩戴弓箭。

他们身后紧跟着两个小孩,各背着一只装生牛肉和糍粑的面口袋,其后还跟着两只猎犬。

这时,由人装扮的两只小鹿出现了,猎人和猎犬紧追不舍。

在最危急的关头,一个披着红色袈裟的喇嘛出现了,说人要行善,不可杀生。

于是,两只小鹿便伏在喇嘛脚下听他讲经。

紧随而至的猎狗听到喇嘛的诵经声后,忘记了追捕小鹿的事情,并和小鹿一起伏在喇嘛脚下听经。

猎人赶来后,原本想射杀小鹿,但在两个小孩的劝阻下也开始听喇嘛讲经,后来竟受到佛法的感染,丢下弓箭决心不再打猎……在这个跳神的节目中,主要是通过喇嘛的表演告诉人们不要乱杀生,同时起到宣传佛教教义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跳神舞曲中,喇嘛身穿奇装异服,头戴造型怪异的面具开始在鼓、铙钹、唢呐、海螺、法号的伴奏下继续表演宗教舞蹈。

这样的跳神舞一场接一场,要连续跳几个小时,因为当地人认为喇嘛们跳神可以攘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