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一 章 巴蜀溯源(3)

第 一 章 巴蜀溯源(3)

2025-03-31 02:05:52

秦国统一巴蜀后,在当地设立了巴、蜀、汉中三郡,且都设有掌管本郡事务的郡守和辅佐郡守的武官郡尉。

郡下设县,万户以上设令,不足万户设长,下面还有县丞和县尉,以辅佐令和长处理事务,少数民族较多的县则称为道。

这些政治机构在巴蜀地区执行秦国的政令,使得此时的巴蜀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秦昭襄王统治时期,李冰担任秦国蜀郡守,到任后就开始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和发展经济,如修建都江堰、开凿广都盐井、疏通成都附近的江河等,使川西平原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这一切都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物资保障。

秦统一六国后,将关中和六国的很多旧贵族迁到蜀地,使蜀地的工商业更为繁荣。

巴蜀的郡守、县令也开始仿照咸阳建制兴建成都城,并在城内设置城防、粮仓以及盐官、铁官、市官等,还修筑道路。

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巴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得这一地区在汉代十分繁华。

到了西汉初期,封建统治者继续向巴蜀移民,当地经济持续发展,但文化还是比中原落后一些。

汉景帝时期,文翁出任蜀郡守,到任后就开始在巴蜀兴办教育、创建官学,此后蜀地学风大盛。

很快,巴郡和汉中郡也设立官学,发展本地教育和文化。

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者开始开发巴蜀的西南地区,最终把西南地区归入汉朝的版图。

西汉末年,公孙述占据益州,自立为蜀王,建都成都,割据一方。

东汉时期,四川再次被汉朝收复。

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纷起,而封建统治者的权力日益衰弱,刘焉、刘漳父子割据四川。

后来,四川被另一个割据势力——刘备占领。

221年,他在成都称帝,定国号汉,历史上称为蜀汉。

当时,蜀汉政权的势力范围包括四川、云南的大部分,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的一部分,并与当时的魏、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蜀汉虽然在三国中的地域最小、国力最弱,但在丞相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此间,蜀分别与魏、吴两国发生了一些战争,其中以蜀魏战争最为激烈。

四、两晋隋唐时期263年,蜀国被北方的魏国消灭。

两年后,魏国的权臣司马炎取代魏王建立西晋。

到了西晋后期,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四川爆发了大规模流民起义。

306年,流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巴族首领李雄在成都称帝,定国号大成。

至东晋时期,李雄的侄子李寿继位,改国号为汉,疆土东到三峡,南至南中,西到岷山,北至汉中。

347年,东晋大将桓温征讨汉,很快就灭亡了李寿统治的汉王朝,四川又划归为晋朝的版图。

此后,四川地区先后历经东晋、前秦、樵纵,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等八个政权的统治。

在此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四川地区政局动荡、战乱频发,社会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杨坚派遣儿子杨秀镇守蜀地。

此后一直到大唐,四川地区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社会局势的稳定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四川经济很快进入强盛时期,成为唐朝财赋的支柱之一。

安史之乱发生后,由于蜀地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此后的唐德宗和唐僖宗为了避难也都逃到了蜀地。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唐朝统治者多派重臣、贵戚担任益州长史和剑南节度使等职,由他们来稳守四川。

唐朝后期,朝廷的宰相主要从剑南三川节度使及淮南节度使中挑选。

据统计:自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至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的70多年间,先后有40名曾担任过三川节度使的人入朝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