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家族婚俗与《哭嫁歌》哭嫁场景土家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是比较自由的,他们大多通过赛歌、吹木叶、跳摆手舞而结识、相爱,然后再经过巫师的许可就可以订婚、成亲了。
在个别地区,还有以花定情的习俗。
相传在很久之前,土家人要举行盛大的歌节,土司在这天到歌场为自己挑选美女。
后来,他听说寨子里最美的茶花姑娘到崖边追花(幽会)去了,马上赶到崖边。
当时与茶花姑娘约会的青年因家人患病没能准时赴约,土司便在崖边的岩石上放了一朵鲜花,然后躲了起来。
茶花姑娘到来后,看到岩石上的那朵花,高兴地以为是情郎放的,便唱起了情歌。
土司听到歌声后,急忙冲到茶花姑娘面前。
可茶花姑娘看到插花的不是自己的情郎,转身就要离去。
土司纠缠不放,茶花姑娘只得从土司的怀里挣脱后纵身跳下了悬崖。
后来,土家族的山山寨寨就开遍了山茶花。
于是,当地有了以花定情的习俗。
当山茶花盛开的时候,男青年就在约定的地点放一朵花后便躲起来,姑娘到来后会站在花旁唱情歌。
过一会儿男青年再出来,双方就可以面对面地谈情说爱了。
土家人的婚嫁和其他民族一样,结婚前都有完备的求婚、定亲、送彩礼、定日子等礼仪,只不过娶亲礼仪更为复杂、隆重罢了。
结婚的前一天是女方戴花酒的日子。
在这一天,新娘的家人要把全部嫁妆摆出来展示,亲朋好友则带着礼物前来贺喜。
同时,新娘的姨妈或姑妈要为新娘开脸和上头,也就是绞去脸上的汗毛,并把眉毛修成一弯新月,然后把新娘的头发绾成粑粑髻,髻心系红头绳并插上银簪,最后戴上青丝帕。
娶亲当天,新郎家用轿子来接人,媒人(土语为头嗄)拿一把伞,送嫁妆的人(土家族话为二嘎)背一个花背篓,二人和新郎的代表(摸米)一起领着一群人去新娘家迎亲。
到了新娘家门口,新娘家要进行拦门礼,随轿来迎亲的人要和新娘家的拦门人一同点香、燃烛、敬酒,然后进行激烈的舌战。
如果新郎家的人输了,就要给在新娘家帮厨的人发红包,这样才准进门。
如果是新娘家输了,新郎家就可以不送红包了。
当天晚上,新娘的女伴要在迎亲的人里找新郎的代表,只要姑娘们认定是谁,就会在谁的脸上抹锅烟灰。
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迎亲队伍中小伙子的脸被抹得越黑,日后爱上他的姑娘也就越多。
第二天一早,新娘在自家堂屋把手中的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把,然后由哥哥背上轿。
这时新郎的代表把新娘的帐子、席子卷起就跑,而且提前跑回新郎家中,新郎家则请有福气的妇女来铺新床。
新娘到了婆家后,先要拜天地、拜祖宗。
拜完之后,新郎新娘要抢着进新房,谁先进门坐在床上,谁就是当家人。
在土家族的婚俗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哭嫁和唱《哭嫁歌》。
关于哭嫁的起源,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宋朝的永宁公主下嫁,开口要十万两白银做赔嫁。
宋仁宗不答应,永宁公主就整夜地哭诉,由此哭嫁便流传开来。
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都要哭嫁和唱《哭嫁歌》,一般要唱三到五天,有的人还要唱一个月。
土家人认为:哭嫁是很体面、很热闹的,哭得好的人一辈子都会很幸福,哭得不好的人则会遭到他人的耻笑。
所以,土家族姑娘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学哭嫁,有些人家还请远近闻名的哭嫁娘子教女儿哭嫁。
当娶亲的人来到新娘家后,新娘要是哭得不感人,她的母亲还会帮女儿哭唱,有时母亲还会揪痛女儿,以便让她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