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是有讲究的:有新娘的独哭、轻声细哭、号陶大哭;有姐妹、兄嫂、父母、亲友们的同哭;还有女伴们的抱头痛哭。
哭的内容则有哭祖先、哭爹娘、哭叔伯、哭哥嫂、哭姐妹、哭上轿、哭媒人等。
哭的时候,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哭到了谁,谁就要陪姑娘一同哭。
哭嫁的歌词内容大多是:讲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的离别之情,担心到婆家后受虐待,诅咒媒婆等。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参加哭嫁的同村姑娘都能得到一份由接亲人送的哭脸粑粑,如果新郎家准备的粑粑少了,有人没有分到,就会找接亲人的麻烦,在他们的脸上抹锅烟灰。
《哭嫁歌》一直要唱到第二天早上,天亮之后,新娘的哥哥会用一条五尺长的红带子把新娘背到堂屋。
新娘在酒席桌前还要哭桌子、哭筷子、哭凳子,吃饭的时候还要哭桌上摆的每一样菜,但是新娘只哭不吃。
等接亲的人吃好喝好之后,新娘便由哥哥背上花轿,这时《哭嫁歌》才算彻底结束。
二、摆手舞与摆手歌欢快的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群众性祭祀舞。
相传在周武王伐纣时,古代的巴人也参加了战争,由于巴人非常勇猛,致使殷朝大军崩溃。
据历史资料记载:古代巴人不但勇猛,而且擅长歌舞。
在刘邦与项羽的争斗过程中,巴人也曾出过很大的力,所以汉初巴人歌舞就进入了宫廷。
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就曾写道:《巴谕舞》是汉高祖所作,因为他在伐楚的时候以巴人为先锋,这些人勇猛善斗,而且很善于歌舞。
高祖看了这种歌舞后,高兴地说这是武王伐纣时的歌舞,于是派人把这些记录了下来,并命人学习。
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土家族的摆手舞就是古代《巴谕舞》的遗存。
摆手舞在土家语中称社巴,意思是摆手唱歌或者边歌边舞的意思,为一种集诗、歌、舞为一体的民间歌舞。
据说唐代时,五溪巴人的首领八部大王奉皇上的命令带兵出征,并屡建战功。
后来皇上听信谗言,把八部大王处死了。
由于其死得冤屈,所以灵魂不散,每天晚上都大闹皇宫。
皇上非常害怕,于是封他为八部大神,并为他修建了土王祠进行祭祀。
八部大王的后代不忘祖先恩泽,每逢节日就去土王祠祭祀,并跳摆手舞进行悼念。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按舞蹈的形式又分为单摆、双摆、上摆、下摆、回旋摆、插花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可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大摆手活动的规模庞大,主要是祭祀八部大神,表演内容以祖先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为主。
小摆手舞的规模较小,主要是祭祀各地土王,同时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大摆手舞的参加者多达万人,一般都在摆手堂中举行,并在堂的正中央供奉八部大王和他夫人的神像。
摆手堂前的平地中间立着一根高约24米的旗杆,旗杆上是一面龙旗,旗杆的顶端还有一只振翅欲飞的白鹤。
大摆手舞活动实行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在正月初九至初十一举行。
到时候,各村寨的人按姓氏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独立的摆手队伍,同时还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和炮仗队。
最前面的是龙凤旗队。
龙旗和凤旗分别是用红、蓝、白、黄4种颜色的绸料制成的三角大旗,旗的边缘镶有鸡冠形花边。
紧随着的是祭祀队,通常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
他们穿着蓝色长衫,手持齐眉棍、神刀等道具,有些人还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等祭品。
祭祀队的后面就是舞队。
舞队中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手拿长青树的树枝入场。
舞队后面是小旗队。
小旗的颜色很多,主要是长方形和三角形两种。
接着便是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炮仗队的成员拿着鸟枪和三眼铳。
这些队伍相继进入摆手堂后便把各自的供品放在神案上,然后行祭祀的叩拜礼。
祭祀完毕后,放礼炮三响,然后人们在总指挥的指挥下,整齐地变换舞蹈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跳小摆手舞时,男女集合在摆手堂前的平地上,击鼓鸣锣后开始跳摆手舞。
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除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