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丧葬期间,每天晚上都会有亲朋好友前来跳丧。
跳丧时,一个人击牛皮鼓唱歌,跳舞的人则围着棺木边跳边接歌,而且脚舞动时要踩好鼓点,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前对舞,女人则不能参加跳丧。
跳到高潮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参与跳舞或观看,跳的人交替上场,直到天亮才收场。
虽然女子在跳丧鼓时不能上场,但她们可以在一旁观看,并对跳舞的人品头论足,有些甚至可以对场上的青年男子暗送秋波,或者不断喝彩。
在整个舞蹈过程中,跳舞者边跳边饮酒,并要赤臂狂舞,以显示出阳刚之美。
跳丧鼓可分为大四步、大四门、小四门、待尸、摇丧、哭丧、穿丧、践丧、退丧等若干阶段,基本动作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狗连裆、燕儿含泥、古树盘根、耍五巾、风夹雪、狗春碓、滚身子等。
由于土家族把白虎奉为祖先加以崇拜,因此舞蹈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脸、摆尾、行走、捕食的动作。
在跳丧鼓的表演中,凡大四步、大四门、小四门、跳丧、摇丧等核心舞,人们都要模仿山中老虎行进的姿态,因此人们又把跳丧鼓称为白虎舞。
跳丧鼓有文丧舞和武丧舞之分。
武丧舞是舞蹈和民间武术结合在一起的跳法,基本动作有虎抱头、打人佬、牛擦痒等十多个套路,特点是动作幅度大。
整个舞蹈雄浑粗犷,跳舞者几乎全是年轻人,主要适用于年事高的老人的丧事,有贺喜送终之意。
文丧舞的特点是哭丧,基本动作是四大步,舞蹈动作的速度较慢,而且唱词凄凉、唱腔悲哀、催人泪下,一般用于早亡的人。
现在的跳丧舞也有即兴创作的,唱腔直接采用民间小调或自编的笑话俚语,并以夸张的小丑动作为舞步,诙谐的动作常常惹人发笑。
有时到了下半夜,人们感到精神疲倦,也会唱以爱情和笑话为主的荤歌,这就为丧事增加了喜庆的成分。
当然,这往往应用在老年人的丧事上。
五、秀山花灯秀山花灯秀山县位于四川东南部,毗邻贵州,与湖南湘西接壤,素有花灯歌舞之乡的称号。
当地的花灯戏源于汉族的灯儿戏,后来融入了土家族的歌舞表演技巧,逐渐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的艺术形式。
秀山花灯是集歌、舞、韵白为一体,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艺术,起源于唐宋时期的宫庭花灯,元代时与当地土著人的跳团团舞相融合,历经数百年的演进后日益形成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起初是由一旦(四川称幺妹子或花妹)和一丑(四川称花子或癞花子)同台表演,后来发展成两旦、两丑的群体歌舞和简单的花灯小戏。
秀山花灯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
以前,秀山有花灯不出寨的说法,也就是说花灯技艺是不传给外人的,因此每个寨子的花灯都有自己的绝活。
春节期间,全县数百个花灯班子进行表演。
到了晚上,花灯班打着灯笼,前面由狮子灯开道,后面紧随着龙灯。
人们敲锣打鼓、相互簇拥着走村串寨,并用表演的形式给大家拜年。
花灯班子到了哪家,哪家的主人就会热情地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