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三 章 巴蜀民族文化(34)

第 三 章 巴蜀民族文化(34)

2025-03-31 02:05:52

表演前,花灯班子要先祭祀花灯神。

每年正月初一的夜晚,花灯班在灯堂祭祀花灯神,然后才能取出灯进行表演。

正月十五的晚上,跳完最后一场花灯后,花灯班子便要敲锣打鼓地举行送灯仪式。

花灯班子表演时,由两人用竹竿挑起两盏颜色鲜艳的大吊灯,一盏叫金花灯,一盏叫银花灯。

这两盏灯做工都很精致,灯面红、绿、蓝、白四色相间,并贴有喜鹊闹梅、牡丹双蝶、春耕图、鲤鱼跳龙门四幅图案,灯的中间点着蜡烛,是行进时用来开道的,在演出时也可照明。

每次演出时,人们都要先唱《送灯词》,唱完之后演员才能出场表演。

表演也有一定程序:一般先唱《看灯》,唱时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主要是祝愿乡亲们吉祥如意;接着唱《祝贺词》,祝贺主人家新年好,并行礼拜年;然后唱《开财门》,祝愿主人家人口兴旺、财源茂盛;唱《送寿月》则是祝愿其家里的老人健康长寿。

等花灯表演结束人们要离开时,主人要递上感谢的红包,花灯班子最后再唱上一段《谢主》。

花灯有单花灯和双花灯两种,单花灯是一旦和一丑表演,双花灯是两旦和两丑表演。

一般情况下只表演单花灯,由一旦一丑领衔,其他人伴唱。

旦角多是男扮女装,头扎假辫,包头帕,穿短围衣和花裙,一手拿绸边花折扇,一手拿花巾。

丑角则反穿着皮袄,扎腰带,头戴瓜皮帽,手握大蒲扇。

整个表演用一张八仙桌当舞台,丑角先上八仙桌,然后请旦角上,旦角应声而出,登上八仙桌。

在表演的过程中,丑角的动作朴实大方而又诙谐有趣,旦角的动作则庄重、乖巧、优美。

花灯唱词的内容非常丰富,大多反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男女爱情、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歌词以五字句和七字句居多,花灯的唱腔则讲究字正腔圆。

表演时,观众往往随着演员一起唱和,这样就增加了娱乐的气氛。

第八节傈僳族文化傈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历史十分悠久。

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以后迁入怒江、德宏等地。

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他们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而且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有玉米、荞麦等,还喜欢饮茶、喝酒、吃坨坨肉。

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也有平房式的木楞房或木板房。

过去因服饰的颜色不同,它还曾有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等俗称。

一、奇特的傈僳族婚礼傈僳族人的婚嫁大多由父母一手操办,当青年人长到十六七岁时,父母就要为他们物色对象。

如果家人看中了某个人,就会请瓦拉叭(媒人)到那人家里去说亲,而这个瓦拉叭一般由男方家的长辈充当。

提亲时,瓦拉叭要带上2斤酒、4块茶砖和2把叶子烟到女方家,女方家的父母则邀请本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来商谈婚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