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生活的地方傈僳人非常喜爱唱歌,在当地有这样一句俗语: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
在商议婚事的时候,人们要唱《说媒歌》。
经过一番对歌后,如果女方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婉言谢绝,并退还媒人带来的礼物。
如果答应这门亲事,就会把礼物收下,即代表两家的孩子订亲了。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要举行第二次的取名仪式,也就是说他们从订婚之日起,已经是成年人了。
第二次取名是依据男方家的聘礼名称,或遇见的动物名来选择的。
如果送来的聘礼是黑牛,小伙子的名字就是拉尼叭(黑牛崽),他的未婚妻就叫拉尼马(黑牛妈)。
傈僳族人对结婚的年龄和生肖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姑娘16岁就能出嫁,男的不能比女的大7岁,而女的不能比男的大9岁。
傈僳族人在订婚后,瓦拉叭(媒人)还要带上几斤酒第二次去女方家议定婚期和彩礼,彩礼一般是几十斤肉、几十斤酒、几把叶子烟和几丈布。
在送、接彩礼的过程中,人们要唱彩礼歌。
婚礼通常在秋收后的十月或腊月举行,举行婚礼的具体日期要选择黄道吉日。
傈僳族的姑娘在出嫁的前一天要悄悄躲进密林中,对着镜子用线绞去脸部和颈部的汗毛。
这一天,新郎则在本村4个小伙子和2个背彩礼小伙子的陪同下,和瓦拉叭一起到新娘家。
他们进新娘家门时,要放鞭炮和唱歌。
这时,一群姑娘会围住瓦拉叭、新郎和其他客人,不准他们走近新娘的住房。
经过一阵推拉之后,瓦拉叭走到新娘房间的门口,对着她的房门踢三下。
房门开了以后,瓦拉叭和新郎就会走进去,而新娘则用被子蒙着头与男方对歌。
对歌之后,新娘家摆上酒宴,请来人入席。
吃酒席时,瓦拉叭要唱赞美新娘和感谢新娘家人的歌,随后还要唱新郎家准备迎亲的歌。
这时新娘则跑出去,躲到山上的树林中表示不愿出嫁。
瓦拉叭唱完歌后,就同新娘的母亲一起到林子里把新娘找回来。
这天晚上,新娘家点燃篝火,瓦拉叭要吹着葫芦笙绕篝火跳三周,然后姑娘和小伙们围着篝火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第二天黎明,在音乐的伴奏下,姑娘们继续围着篝火跳舞,然后开始送亲。
这时的新娘顶着盖头,在家人的陪同下和瓦拉叭等人一起上路。
送亲的人们在途中只准休息三次。
在走出离娘家几十步后就要歇一次,此时新娘要揭下盖头跑回娘家,并围着火塘跳三圈,再继续赶路。
走了一段路程后,新娘就可以取下盖头。
在半路上,瓦拉叭还要唱祈求神灵驱鬼赶魔的歌;新娘的陪伴则见到什么唱什么,同时用歌向迎亲的人提问;而迎亲的人一点也不能示弱,必须用歌声回答。
送亲和迎亲的人群在快要到达新郎家时,迎亲的人便用棉被盖在新娘的头上,并向新娘撒干羊粪来驱邪避魔,而送亲的人们则把事先准备好的粑粑送给新郎家的亲友。
这时,他们才能顺利进入新郎家的门。
接下来便是举行拜堂仪式。
在新婚的晚上,新郎的左边睡着新娘,右边睡着自己的男伴;而新娘的右边挨着新郎,左边睡着陪伴的姑娘。
第二天早晨,送亲的人回去时,新郎会让他们带上一些酒肉给新娘的父母。
到了晚上,新婚夫妇在上床前还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火塘边捧着一碗酒为新婚夫妇唱《祝福歌》,新人接受了祝福后,婚礼才算真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