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四 章 巴蜀宗教(1)

第 四 章 巴蜀宗教(1)

2025-03-31 02:05:52

作为多民族混居地区,巴蜀地区的宗教特色是非常鲜明的,除了少数民族所拥有的本族宗教之外,还具有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

宗教是巴蜀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对当地人民的生活,甚至文化传统、民俗民风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道教的创立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古代的巫、战国时期的神仙学说以及先秦两汉的黄老思想上衍化而来的。

四川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东汉后期的张陵(字辅汉,今江苏丰县人)是正一威盟之道,即五斗米道的创始人。

他弃官学道,说自己是受太上老君之托创作《正一经》和《天宫章本》等经文和符书,并因此自号太清玄元。

后来,他被任命为天师,所以他创立的教派又被称为天师道。

张鲁画像当时,巴蜀地区巫妖横行,张天师便率领弟子四处降妖除魔,蜀地一带的许多巫妖都皈依了道教。

从这些资料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张陵在创立中国道教时曾吸纳、改造了巴蜀的原始巫教,并因此受到信徒们的尊重,成为道教的创立人,被尊为祖天师。

张陵创立的道教教派原为正一威盟之道,由于入道的人要交纳五斗米,所以又被称为五斗米道。

他们信奉以太上老君为主神的众多天君和神官,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为主要修习经文,并以济世救人、长生成仙为宗旨教人诚信为善。

五斗米道的道术主要是召神去鬼、符咒驱邪,并教人导引之术、行气功夫和炼丹服药的技术等。

张天师不但和道徒们一起在巴蜀开山修路、打井造林、发展生产,还精通医道,经常免费为百姓治病,深受民众的拥护,弟子很快就发展到数万人。

张陵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划分为24个教区,并在教区内设立祭酒统领道民。

他要求信道的人自重自爱、互相帮助,而且废除刑罚,让有过错的人修桥补路。

为了减轻信道民众的负担,他规定祭祀时不准用酒肉,春秋季节不准酿酒,并在各个教区内设立义仓,救济路人和贫苦的信道者。

东汉永寿二年(156年),张陵在鹤鸣山中被毒蛇咬伤,不幸毒发身亡。

信道的人都说他功德圆满,乘着仙鹤到天廷去了。

张陵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张衡和张鲁先后继承父业,张衡被信道的群众称为系师,称张鲁为嗣师。

在张鲁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东和汉中有了很大发展,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

张鲁在主持汉中政权的过程中,废除了官吏制度,以祭酒(久受道而成信徒者称祭酒。

通常为高级神职的称呼)治理地方。

张鲁自称师君,下设祭酒领导其他人,祭酒上又设大祭酒。

大祭酒的地位仅次于张鲁,主要职责是指导信道的人学习《道德经》。

此时,有过错的人要修补道路以示惩戒,对于触犯法律者,如果宽恕3次后还犯,就将受到惩罚。

祭酒在各自的管理区内设立义舍,其中备有米、肉,供行人免费吃住。

在张鲁统治汉中的30年里,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他因此受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拥护。

当时张鲁的势力很大,甚至可以与刘备、孙权相抗衡,东汉朝廷曾任命他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归顺曹操,并把存放财富的仓库封好,作为公共财产。

曹操非常欣赏他的人品,任命其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